“加减乘除”四法并用 提升社区治理成效

【内容提要】

武威市凉州区东大街文庙路社区党委紧紧围绕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为目标,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着眼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四法”并用,即:以创新党建引领,凝聚共治力量做“加法”,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员—楼栋(单元)长”四级党组织治理体系;探索“微网格”治理,减轻社区负担做“减法”,通过“微网格+大参与、大调解、大平安、大防控、大统筹”五项职能,激发自治活力;健全协商机制,激发居民自治热情做“乘法”,采取楼院协商、门前协商、就地协商等灵活多样的协商形式,打造“家门口的协商”服务品牌;坚持依法依规,消除矛盾纠纷做“除法”,深入开展“平安细胞工程”,有效整合法治队伍,把安全防线筑牢在网格上,完善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提升社区综合治理能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背景和起因】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可靠保证。

东大街文庙路社区地处城区中心地段,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3015户,7518人。有居民小区37个,居民楼85幢,企事业单位21家,商业网点498个。近年来,社区党委紧紧围绕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为目标,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着眼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努力做好治理能力的“加法”,减负减压的“减法”、服务效能的“乘法”、化解矛盾的“除法”,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做法与经验】

(一)创新党建引领,凝聚共治力量做“加法”

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员—楼栋(单元)长”四级党组织治理体系。调整优化网格设置,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实现“党建引领一张网”,建强网格队伍,社区党委委员包抓网格,网格党支部书记担任网格长,每个网格配备2-3名网格员,楼院内党员设岗定责担任楼栋(单元)长,延伸服务触角,搭建“一抓到底”的体系。着力构建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共驻共建的城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依托社区治理“一书三单”制度(共驻共建协议书、共治资源清单、治理需求清单、服务项目清单),盘点社区共治资源,摸准社区需求,细化服务项目清单,形成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资源共享、要事共商、实事共办的区域化、开放性党建覆盖体系和社区服务网络。推行“党建+家门口”社区党建服务品牌,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推动社区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探索“微网格”治理,减轻社区负担做“减法”。

探索网格内“微治理”模式,以每个网格内楼栋数为“5”划分“微网格”,设置楼栋长和单元长,招募协管员,建强“微网格”队伍,吸引离退休干部、退役军人、志愿者等力量参与小区治理,通过“微网格+大参与、大调解、大平安、大防控、大统筹”五项职能,激发自治活力,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环境卫生整治、疫情防控等工作中收集民情民意并及时高效处置。有效运用“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社区党建联席会、民主协商议事会等机制,“微网格”楼栋(党员)长、协管员将发现的急难愁盼问题,及时上报网格员,由社区、街道联系共建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解决,激活社区资源。目前,文庙路社区“微网格”治理已发动100余名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实现“点对点”式支援保障服务,解决了社区工作者力量不足,实现了社区居民自治与网格服务管理有效衔接,推动了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动态衔接。

(三)健全协商机制,激发居民自治热情做“乘法”

通过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召开社情民意征求意见会、搭建“民需窗口”等形式,征求居民对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居委会服务水平、小区物业服务能力等方面意见建议,修订完善《网格化管理工作手册》,针对不同需求的居民开展精准服务。社区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全面领导社区协商民主工作的开展,成立了“1+10+N”的协商议事会,规范了“七步议事”流程,建立了“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急事快议”的协商议事新模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治中心打造了协商民主议事室、居民议事厅、矛盾调解室等协商阵地,为有效开展协商民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形成了“党建引领、政协搭台、三治融合、多元参与、协商为民”的协商民主工作模式,实现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从“做群众工作”到“由群众做工作”的转变,使基层协商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区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采取楼院协商、门前协商、就地协商等灵活多样的协商形式,先后解决邻里矛盾、小区不文明乱象整治、污水管网堵塞、老旧小区改造等大小各类问题74件(次),提升了“党建+家门口”的协商服务品牌效应。

(四)坚持依法依规,消除矛盾纠纷做“除法”

社区党委紧紧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核心,深入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创建,有效整合法治队伍,把安全防线筑牢在网格上,完善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提升社区综合治理能力。成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立“1+1+1”模式(一名司法工作者、一名民警、一名人民调解员),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有效结合;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充分运用和发挥综治E通APP的作用,对辖区内发生的各类事项进行及时上报并处理。持续深化“零发案”平安社区创建工作,形成“党建共商、整合共治、问题共解、平安共建、服务共享、文明共创”的工作格局。

【探讨与评论】

(一)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仍未真正形成。社区“大党委”、共驻共建机制发展不充分,社区对各单位党组织的约束力不强,各单位也只是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配合社区做好单位内部的各项工作,但在参与社区治理方面动力不足,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合力未真正形成。

(二)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各职能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导致社区台账资料多、调查报表多、会议活动多、证明盖章多、检查考核多,行政色彩相当浓厚,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履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当前繁杂的社区工作任务,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持久地给求助居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科技支撑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工作实践启示我们,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推进社区治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但社区因经费和人力资源匮乏,无力搭建起信息化甚至智能化平台,仍是使用原始的电话联系,只能借助现有的网络资源,建立了微信群,向居民推送政策信息、重要通知等,尤其在人员管控方面,没有智能化和信息化平台支撑,只能靠人海战术,好多方面都是捉襟见肘。因此,需要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科技支撑”,给予经费和人才支持,建设区域化信息平台,推动各类数据共享,实现基层大数据分析,提升基层网格精细化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