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当头勤耕法治“稻田” “农味”十足服务乡村振兴

风吹麦浪稻花香,金秋时节丰收忙。走在蓝天绿水间,肃州区15个村镇的群众们喜迎丰收,处处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谐画卷,美好生活的背后凝聚着酒泉市肃州区人民法院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智慧能量。

伴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宏观战略布局向具体建设行动推进的铿锵步履,肃州区人民法院围绕“全面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区域定位、经济发展、服务人群、纠纷类型、案件属性的层面上,系统化、专业化地开展“一庭一品”、“一庭一专”、“一庭一策”农村特色法庭创建活动。按照两年实践计划,以“一个法庭一张名片”“一个法庭一套方案”为目标,建设3个以“N+1”(辖区类案审判+一项助力乡村振兴特色职能)为主要职能形式、具有一定示范引领效应的新型农村特色法庭,实现了基层法庭的成功转型和快速发展。

5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浓郁乡村特色、群众拍手叫好的农村特色法庭应运而生。这是肃州区人民法院对标首善标准,因地制宜、分庭施策、布乡定案、解纠到村全新领域的探索和实践。肃州区人民法院乡镇法庭自2021年至今共受理涉农案件2273起,调解纠纷1151起,挽回经济损失1700余万元,执行涉农款项920余万元。

“一庭一品”找准角色定位

量体裁衣解决农民在增收过程中含混不清的法律问题

“大热天的辛苦了,你们可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的好法官”。今年6月初,三墩法庭的两名法官身着法袍、头顶草帽、手握卷尺来到地埂上,现场调解因地垄归属引发的纠纷,引起周围群众围观,炎炎夏日里,看到法官们一次次的钻进玉米地沟通核对,当事人和围观群众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打动,纷纷向他们竖起大拇指。

现场取证、地里调解、上门服务一气呵成,这次“田间调解”用实际行动让当事人心服、群众信服,将司法为民的实践落在实处。这件看似特殊的司法服务其实并不特殊,在肃州区十五个乡镇上,这样将法律工作推进到农村一线的行为屡见不鲜。

肃州区总面积3386万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近63万亩耕地,是全国最大且优势明显的蔬菜、瓜果、花卉种子基地,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也意味着需要更专业和全面的法律服务为其保驾护航。为此,肃州区人民法院从法律社会角度主动寻找司法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升级的切入点,结合区域优势、地理资源、人文环境、乡情民俗等,有规划、有步骤、分批次打造各具特色的基层法庭,以基层法庭为载体,不断提升辖区内重点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司法服务深度和广度,确保农村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规模化的花卉产业是金佛寺镇农业经济的支柱,也是纠纷案件多发领域。金佛寺法庭因地制宜确立“以就地普法预防和减少类案发生”的服务思路,将法庭搬到了产业园中,坚持乡村产业的案件发生在哪里,法庭庭审就搬到哪里,产业纠纷的法律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金佛寺法庭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普法小课堂52 个,仅上半年就解决产业类纠纷62 起,从源头上减少了辖区内同类民事案件。

“一线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便农惠农,更要服务助农”,肃州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龚海宏提出要在能动司法中彰显法院审判力度与为民温度,以新时代人民法院应有担当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秉承这一理念,肃州区人民法院各个基层法庭在迈向法治化轨道、服务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一以贯之”持续发力,在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守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把服务贯穿于材料送达、庭前准备、庭后调解、判前明理等诉讼的各主要环节,实行就地立案、调解、审判、执行;在实践中结合农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探索开展“午间法庭”、“假日法庭”、预约开庭等服务举措,确保农时不耽误、农田不撂荒。

“一庭一专”找准功能定位

查漏补缺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法律服务跟不上趟的问题

破旧的几张桌椅、狭小一间办公室,仅有的一台老式电脑……。这是几年前农村法庭整体建设的真实现状。

如今,不论走进肃州区任何一个乡镇,座落在苍翠绿水间的人民法庭,在白墙灰瓦的映衬下显得是那样庄严而夺目。

外观庄重大方,内部统一规范,配置惠而不贵是肃州区人民法院各农村法庭的共性。不论走进哪一间农村法庭,都能看到宽敞明亮的审判室、布置温馨的调解室、云端互联的信息室,职能庭室分布的井井有条,各个窗口都张贴肃州区人民法院的二维码,让当事人能够全面了解法院动态,“党建+普法”的文化墙营造出锐意进取、严谨规范的法院文化氛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加强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基导向”精神和提升司法服务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肃州区人民法院坚持强基导向,把统筹推进农村法庭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将布局优化、机制建设、科技支撑作为基层法庭的工作新突破口,对标城市法庭打造出了规范化建设下的“肃州样板”。

“没想到现在法庭这么厉害,用手机线上调解就把我的问题解决了”。去年10月,银达镇怀中村村民王某因一起劳务纠纷,准备起诉邻村的白某某,为减小疫情传播的风险,满足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司法需求,银达法庭依托线上平台进行调解,法官线上指导,调解员细致工作,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在线进行了司法确认,纠纷当天解决。

立足“集约化”“信息化”“人性化”,肃州区人民法院紧扣新时代人民法庭“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三个优化”工作原则,结合法庭服务功能需求,做到谋划布局到位、人员配备到位、物资保障到位,多措并举推进基层人民法庭的规范化建设,将法庭“一庭一品”建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当中。

“立案便捷、审理快速、结果满意!”近日,清水法庭公开审理了一起劳务纠纷案,仅用半个多小时就完成调解,十三名农民工现场拿到拖欠的工资,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民法庭的公正和效率。

在所有基层法庭设立诉讼服务窗口,直接受理立案登记、材料收转等业务,为涉农案件开通“绿色通道”,为涉农纠纷开辟“专门通道”;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采取诉讼要素化、庭审模块化、裁判标准化方式办案,有效提升审判效率,缩减涉农案件审理期限;依托科技法庭力量,开启“共享”解纷模式,通过云上法庭进行在线调解和远程视频庭审,通过线上链接,信息资源共享,为老弱病残的农村群众提供“上门立案”服务,实现了司法服务全覆盖。

“一庭一策”找准服务定位

因势利导解决农村稳定治理过程中纠纷化解不到位的问题

手拿法槌,身背卷宗,行走在田间地头,奔波在村镇之间,

给农户们调解纠纷,为村民们送法上门。这是法官们司空见惯的工作轨迹,也是村民们最盼望看到的场景。

肃州区人民法院作为全省较早探索、不断创新农村法庭工作摸式的基层法院,从“坐堂审案”到“送法下乡”新格局己成为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坚强底座。

每当银达法庭的法官们带着法徽、法槌、卷宗、桌牌、印泥这“五件宝”出现在农户家里,群众们都喜欢和他们拉拉家常,因为很多纠纷都是他们在和农户们的唠嗑过程中化解的,他们拉家常式的调解工作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起案件的审理、一次纠纷的调解就是一场法律法规的再学习、再灌输。这是肃州区人民法院5个农村法庭沉下去,走出去,到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延伸普法宣传阵地,拉长普法战线的一个创新举措。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涉农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以前的农户们不是为羊吵架就是因牛置气,如今逐渐演变成了劳务债务、房屋拆迁、土地争议等利益问题,不仅数额越来越大,案情更加复杂,解决起来也更为棘手。

为积极应对新时期下涉农纠纷,肃州区人民法院发挥基层法庭面向群众的优势,紧扣农业农村治理现代化需求,坚持因地制宜,善用多元解纷,为解决“涉农”问题提供公正、精准、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让法官走出“公堂”,走向农村,到群众中去,随时随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

4月10日,清水法庭将响誉十里八乡的“三农法庭”品牌解忧站搬到农户家的小院中,专门调解一起邻里纠纷,考虑到双方都在一个村组,法庭还请来了村里的老党员和干部一起为双方做工作,你一言、我一语,双方从各说各话到相互理解,这种“接地气”的调解方式最后让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善于从每一起案件中捕捉矛盾的症结,用最直接、最简单、最透明的相对应方式,实实在在地为“两镇三场”的农户和群众排忧解难,这个品牌解忧站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近三年来,清水法庭共计受理诉讼、执行案件1200余件,结案率达98%,调解率达78%,连续三年被肃州区法院、酒泉中院评为“调解先进集体”

跳出案件天地宽。农村法庭处于推进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既是践行司法为民的最前沿,也是化解纠纷的“桥头堡”。肃州区人民法院紧扣“三农”工作重心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任务新要求,跳出只盯着案件本身的思维局限,通过精细办案、释法说理、以案宣法、多方联动等方式,让古板的“坐堂审案”走到人性化的“一线调解”中。

在创新性司法服务的浸润和引导下,肃州区人民法院将特色化的基层法庭建设成果“下沉”到最前沿、最末端的农村法庭,走城市包围农村之路,从案件审理到纠纷调解,从司法助农到集市普法,“一庭一品”在实践中不断细化延伸特到“一庭一策”。每个法庭都有“看家宝贝”,法官个个都有“独门绝技”,通过优势互补,打通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

银达法庭以“党旗红”为底色,将党建和审判调解工作深度融合,调解率节节攀升;总寨法庭涉农纠纷案件办结率最高,被企业和群众誉为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和工业园区的“护航人”;三墩法庭平均年龄仅29岁,“青年文明法庭”蓬勃朝气;清水“三农法庭”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为中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金佛寺法庭服务先行一步,矛盾在哪里,调解到哪里,纠纷在哪里,法官们就服务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