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应急文化建设怎么想,怎么干?

一、应急文化的概念

应急文化是指人们在应急实践中形成的应急意识和价值观、应急行为规范以及外化的行为表现等。应急文化对群体中人们的应急行为起着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应急文化所作用群体可以是一个国家、民族、社区、企业、单位、班组、家庭等,都可认为是不同规模的组织。因此,应急文化是组织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极有效的应急文化有利于人们主动防灾减灾、积极备灾救灾,从而减少灾害风险和降低突发事件损失。

二、应急文化的构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埃德加·H·沙因(Edgar·H·Schein)是组织文化和组织心理学的开创者。他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了“组织文化”的概念。为深入解释什么是组织文化,沙因将其划分为外部事物层、外显价值观层和基本假设层三个层次。其中,基本假设层是组织行为模式的基本观念,外显价值观层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而外部事物层是组织行为的外在符号化表现。

参考沙因的组织文化层次,可以得出应急文化的层次结构:

1.应急表观层,指人们可以观察到的应急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应急标识符号,应急预案文本,应急体验场所,应急培训演练设施,应急宣传教育材料,应急宣传、纪念、教育、演练活动,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和处置行动等,是应急行为的外化表现形式。

2.应急规范层,指标准化、程序化的应急制度和规范,包括应急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制、机制、战略和目标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应急行为模式。

3.应急观念层,指应急的核心价值观及危机意识,如“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等等,决定着人们的应急行为动机。

三、应急文化的作用

1.导向作用。应急文化所提倡、崇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潜移默化作用,使组织成员的注意力转向所提倡、崇尚的内容,并采取适宜的行为,使个人目标被引导到群体目标。

2.凝聚作用。应急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被组织成员认同之后,会成为一种黏合剂,从各方面把成员团结起来、消除隔阂、促成合作,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激励作用。积极的应急文化能使组织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并通过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智慧能力,对人产生激励作用。

4.约束作用。应急文化中的规范及其外化表现,对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与传统管理理论单纯强调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应急文化虽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的是不成文的软约束。

四、应急文化的建设

针对应急文化的三个层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急文化建设。

1.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培育安全风险与应急准备意识,形成长期导向的应急核心价值观。加强大中小学公共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增强公众安全风险意识,提升其知识技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等忧患意识和“团结奋斗”、“自强不息”、“舍己救人”等奋发向上的精神。坚持政府主导、开放创新,培育人本意识、契约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现代公民伦理价值观,激发公众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奠定应急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基础。

2.健全应急法律法规,优化社会协同应急机制,完善应急标准规范体系,促进应急工作的规范化。完善应急法律体系,明确各类社会主体的应急责任义务和权利;强化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能力,支持引导社会力量规范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标准规范体系,着力加强应急标志标识、风险隐患识别评估、预警信息发布、应急队伍及装备配置、公共场所应急设施设备配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物资储备、应急通信、应急平台、应急演练等相关标准研制,推动应急管理标准实施应用。

3.完善应急管理组织、预案、宣教、培训和演练体系,提高应急工作的社会显示度。着力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发展,加快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完善风险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估,指导规范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评估和制修订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辅助决策等新技术,加强预案数字化应用和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应急设施及应急符号,建设应急文化主题公园、防灾体验中心和应急纪念馆等,丰富公众的应急体验。构建分层次、差异化、重实践的全民应急宣传教育体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活动,发挥其检验预案、完善准备、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和科普宣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