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解析 > 正文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深厚思想文化底蕴,我国数千年治理实践和制度探索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和探索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深厚实践基础。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并从13个方面系统概括了其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有利于我们坚定制度自信。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思想文化底蕴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历史教训,都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滋养。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早在先秦时期,《尚书》《诗经》《左传》等文献就记载了我国早期国家制度和治理思想。由秦汉而下,中经隋唐,下至明清,我国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历2000余年而不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历朝历代治乱兴衰中不断充实和发展。

比如,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德主刑辅”肇始于先秦“明德慎罚”的观念,中经“为政以德”的阐扬,最终由董仲舒提出,成为此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治国方略。但仅有德治尚不足以达到国家有效治理的目标,我国古人找到了另一把“钥匙”,即法治。“法者,治之端也”,充分表明法制与法治所具有的地位;“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强调了依法而治的重要意义。这些思想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又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等等。这些至理名言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为了谁、依靠谁,这是一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决定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性质、方向、目标。失去民心,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实践基础

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之所以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前后相继、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持续变革,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历史智慧。

以夏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古代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三公九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实行井田制、贡赋制、编户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先后实施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一整套选官用人制度;先后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一整套军事制度;等等。这些制度涉及各个领域,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创设了国家政权的体制机制,规范了各级管理行为和社会秩序,确保了国家权力运行,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安定、推动经济发展、推进文明教化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古代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制度上在当时处于先进地位密不可分。正因如此,中国的国家制度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纷纷学习和模仿。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必然造成制度上的先天不足。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导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难以为继,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灾难。为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在黑暗和屈辱中探索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内阁制、议会制、共和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粉墨登场,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新型国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当代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深植根中国大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厚实践基础。

在汲取历史智慧中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善于归纳总结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经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从历史中总结治国理政的得与失、成与败,并将其有益成果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比如,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2014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我国古代吏治思想和做法既积累了丰富的治吏经验,也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其中有不少封建糟粕,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安排中国历史上的吏治这个题目,目的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我们要切实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我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思想内涵和盛衰兴亡的历史规律,从我国历史上2000多年间国家权力机制、人才选拔、社会管理、行政建制、廉政建设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制度实践中撷取精华,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