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息烽县群山深处,土地生机勃发、希望无限。
该县是贵阳市农业产业发展大县。2016年以来,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856元增长至17211元,年均增速达9%以上,进入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2019年,息烽县域经济综合测评排全省县域第一方阵第12位,较2018年上升10个位次。2020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52.8亿元,增速位居贵州省所有区县第一。
一个农业占大头的县,如何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目标的同时,又在全省经济强县第一方阵中占据重要一席,当好乡村振兴“特长生”?日前,记者深入息烽县田间地头,进园区、访村民,深入了解该县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秘诀”。
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联合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我们正抓紧时间给柿子树松土、施肥。”在采访息烽县永靖镇黎安村的村民柯松时,他正忙着给柿子树输送营养。看着长势越来越好的柿子树,柯松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35岁的柯松以前是大货车司机,还在当地开了一家货车修理厂。“开货车收入虽然可观,但也不能开一辈子。”正当他思考着下一步的打算时,村支两委组织大家去陕西考察柿子基地。
回来后,村里的党员纷纷带头种植柿子,作出了示范。2018年冬,柯松思考着下一步的打算,通过流转荒地,一口气种了近200亩柿子树,成为柿子种植大户。“如果不是村里党员的带动,我也不敢投入那么多,将来柿子产生收益时,我们不仅可以卖生果、卖柿饼,还可以卖风景,村里一定会换一个面貌。”柯松信心满满。
柯松的选择,也反映着息烽县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探索与抉择:产业振兴首先要组织振兴,发挥好党建对产业的引领作用。
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息烽县决定下活党建这盘棋,坚持高位推动,县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遍访12个贫困村,示范带动县、乡、村以及县直部门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明确部门主攻、镇村主战、干部主扶工作任务,明确“六个责任清单”,念好“严”“实”二字诀。
柯松所在的黎安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选产业、定方向、作示范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虽然村里此前也探索过发展葡萄、脆红李等产业,但样样有,样样都不成气候。”黎安村村支两委决定,一定要让产业变一番模样。2017年,黎安村开始践行大党建促大发展的思路。
当好产业选择“把关人”。2017年秋天,黎安村党支部书记李代祥带领支部成员,将所有热门水果名字全部排列出来,根据产量、市场等因素,逐个排除不适合本村的产业,“经村党支部成员和全村党员讨论,我们决定发展柿子产业。”
这个决定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但部分群众还是信心不足,有人说:“算了,我还是种点苞谷,喂个把猪。”看到村支两委成员不断做工作,有村民甚至怀疑这当中存在猫腻。
如何啃下硬骨头,把群众力量动员起来?村党支部首先从党员身上着手,组织党员外出考察,学经验、增见识、转观念。2017年底,村里的党员首次学习回来后,党支部便发动全村33名党员,为8个村民组的群众做思想工作,所有党员分头行动,责任到人。
每到一户村民家里,党员都会为村民算一笔账:5年后,一棵树要挂300斤柿子,就算最低1.5元一斤,一棵树就有450元,两亩地100棵柿子树,收入至少有45000元,管护得好收入更高。
这笔账,让群众看到了发展柿子产业的好处,纷纷加入柿子种植队伍。村支两委还通过市场和技术两重保障让群众吃了“定心丸”:村合作社跟群众签订收购合同,按最低1.5元一斤收购;村党支部邀请专家教群众技术,拥有多年农业从业经验的李代祥也成为随叫随到的“土专家”。
全村党员成为产业发展带头人。2017年底,村里引进第一批柿子苗,49岁的党员李建华第一个站了出来,“既然组织决定发展柿子产业,我作为党员,就要起好带头作用,给其他群众作示范,做榜样。”
党员带头学习管护技术。李建华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学习管护技术,县农业农村局邀请专家来教授技术时,他便让妻子去学习,回到家一得空,他便向妻子“取经”。在李建华等党员的带动下,黎安村目前共种植柿子树2200余亩,预计2025年开始丰收。
以党建促发展的不仅是黎安村。永靖镇组织委员李永莎告诉记者,为实现资源整合、发展同步,永靖镇以黎安、坪上、河丰、新萝、安马等党支部为基础,成立了片区党委,有效促进了抱团发展。 “成立片区党委后,我们充分发挥好140多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联合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有效提升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引领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永靖镇党委书记付凯说。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息烽有红色“密码”。走进息烽县南山驿站“红色书院”,手机扫码,就可以听长征故事、阅红色经典、温革命历史、悟长征精神。息烽县是红军长征途经点,红色基因早已播下。“红色书院”的打造,是息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传承红色基因,以大党建引领大发展的其中一个布局。
农旅融合捧热乡村旅游,荒土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今年我们建了一个7亩大的标准化恒温大棚,这里将用来种植柑桔盆景……”记者来到息烽县流长镇宋家寨村产业基地,贵州狮子脑农业生态园董事长丁光明便滔滔不绝地介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兴。以前的宋家寨村,祖祖辈辈种苞谷。后来,大家干脆出门打工,如此一来,土地也变成了荒土荒山,“沉睡”在大山深处。这也正是息烽县广大农村以前共同面临的问题。
如何让土地变一番模样,让村民换一种活法?息烽县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围绕“3+N”产业选择,引进169家经营主体参与产业结构调整,贵州狮子脑农业生态园便是其中一家。
经营主体之所以落地宋家寨村,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也是息烽县乡村振兴中的一项工程。通过大力实施道路改造工程,息烽县完成省道等级提升改造、县乡道提升改造、县乡道大中修、窄路面拓宽、通村公路改造、村道硬化等工程2218.026公里,完成建设“组组通”硬化路565条1270.438公里。
快捷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为产业振兴奠定了基石。“宋家寨村现在距贵阳、遵义均在一小时车程范围内,再加上乌江环村而过、生态环境良好,我们的旅游资源也被盘活了,产业发展的步伐更快了。”流长镇党委书记胡东说。
路通了,经营主体来了,宋家寨村的这片土地也苏醒了。宋家寨村告别了种植低效农作物,农旅融合的模式,捧热了乡村旅游,加速了村子发展步伐,昔日的荒土荒山,真正变成了让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这片土地的模样,彻底变了。
“这块是采摘区,以种植柑桔为主,还配种了4亩草莓、100亩樱桃、2亩火龙果。”
“这块是观光区,以‘三生三世’为理念,将打造以田园风为主的婚纱摄影基地,我们已初步与近60家婚纱影楼达成合作意向。”
丁光明对照狮子脑农业生态园规划图,为记者介绍园区的采摘、观光、游乐、住宿四个板块。
产业兴,关键还在于发挥好农民主体地位。狮子脑农业生态园的建设,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促进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宋大开以前种植过不少农作物,但由于缺技术,什么都种不好。“这几年,园区种上了水果,我在里面学到了种植技术,还在园区务工,一天下来至少能拿到80块钱。”宋大开如今还把家里的7亩地流转给了园区,一年有3145元流转费。
目前,狮子脑农业生态园种植面积由300余亩发展到了600余亩,覆盖全村6个村民组,为80余个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每人每月可增收2000元。2020年,园区的柑橘初挂果,产量约8000斤。
“如今,宋家寨村的土地没有闲置的,村民家家户户有事做,有钱拿。”丁光明介绍,狮子脑农业生态园预计于今年6月开园,“园区全部建成投运后,预计能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宋家寨村的产业变革,折射的正是息烽县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决心。近年来,息烽县共完成低效农作物调减4.722万亩,带动贫困户1756户4839人增收;完成坝区产业结构调整2.67万亩,带动8559人增收致富,其中建档立卡户189户556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货车司机变身“葡萄大王”
前往流长镇长涌村的路上,随处可见在种植基地里给葡萄树疏枝的村民。
“我种的摩尔多瓦葡萄全程使用有机肥,不添加任何农药化肥,口感非常好,在常温下可以存放3个月。”村民黄杰说。
在长涌村,黄杰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大户,村民们都喜欢叫他“葡萄大王”。然而,在种葡萄的过程中,黄杰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经历。
黄杰以前是大货车司机,妻子在县城的农贸市场经营一家杂货店。2012年,黄杰跑货车到达云南省弥勒市,看到当地人种的水晶葡萄非常抢手,他开始对葡萄种植产生了兴趣。后来,黄杰又到湖北、广东等地考察学习,更加坚定了他种植葡萄的决心。
为了鼓励像黄杰一样的积极分子,息烽县从贷款贴息、种植技术、销售市场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好这部分人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
在政府支持下,黄杰于2013年回到长涌村,开始尝试葡萄种植,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地里架材、松土。“你一个跑货车的,对农业一点都不懂,你能够把它栽成功?”有村民调侃他。
“既然选择回家种葡萄,一定得干出一番模样来。”从那时起,黄杰就下定决心要把葡萄种好。2014年,黄杰试种的2亩葡萄初挂果,但因为技术不到位,葡萄的品质和口感不好,没有任何收益。
于是,他到处去学技术,积累了丰富的葡萄栽培知识。2015年,黄杰卖掉了自己的大货车,并从银行贷了一笔钱作为启动资金,扩种了5亩葡萄,并带动周边村民栽种了20亩。
在葡萄生长期间,黄杰还将所学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
2017年,黄杰种植的5亩葡萄获得了好收成,当年就卖了11万元,其他村民的20亩葡萄也销售一空,之前持怀疑态度的村民纷纷对黄杰竖起了大拇指,上门讨教葡萄种植技术的乡邻也越来越多。
在黄杰的劝说下,妻子关掉了在县城开的杂货铺,全身心支持和帮助丈夫发展葡萄事业。如今,黄杰发展葡萄种植14亩,通过不断尝试,摩尔多瓦、金手指、浪漫红颜、夏黑等品种相继试种成功,每年上市期,黄杰家的葡萄仅通过微信朋友圈就销售一空。2019年,在全国绿色环保食品监督活动中,黄杰种植的葡萄入选为“中国绿色健康食品”。
2020年,黄杰水果种植基地葡萄亩产达3000公斤,产值41万元,年销售净利润27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葡萄种植户由最初的3户增加到50余户,种植面积由20余亩发展到了300余亩。
黄杰的葡萄种植故事,也是息烽县大力推进精品水果种植的一个缩影。为了让黄杰一样的致富带头人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息烽县大力鼓励其扩大种植面积,传授种植技术。“我很开心在实现梦想的同时,也带领村民找到了出路。”黄杰说。
侯登艳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在黄杰的带动下,他主动参加村里推荐的种植培训学习技术,并将家里4.5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葡萄。“2019年,葡萄一亩地产3000斤左右,一斤10元左右,我挣了9万多元。”侯登艳家在2019年成功脱贫摘帽。
产业的发展,也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平时我把自家葡萄打理完后,就在黄杰葡萄基地里务工,一天100块钱。”村民黄明刚以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现在不仅种植了5亩葡萄,还常到基地务工。
据长涌村村支书周作友介绍,除了种植葡萄,村里还种植了柑桔、李子等高效农作物,覆盖全村317户1037人。长涌村通过产业发展,每年至少带动2000个劳动力就业,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以产业带就业,是息烽县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一环。按照“全员培训、规定培训、精准培训、建档培训、持续培训”的要求,息烽县以产业带动,加大对扶持对象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力度。目前,在实现全县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户“一户至少一人”就业的基础上,当地产业带就业工作正在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