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新街乡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近年来,水城区新街乡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聚焦“强、富、美、和”四个字大做文章、做大文章,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率先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全面构建起基层组织强、农民群众富、乡村面貌美、邻里乡亲和的生动画面。2020年,水城区新街乡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乡镇殊荣。

1

聚焦“强”字做文章,固本强基聚合力。以“岗位公职化、管理制度化、责任明晰化、报酬工薪化、服务便民化、办公现代化”的“六化一体”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改革为抓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便民服务平台,凝聚合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建强基层组织。采取“分单元、分模块”的方式优化组织设置,整合第一书记、驻村轮战队员、乡村干部、小组长、农民党员等力量,将全乡67个村民组划分16个网格,成立16个临时党支部,每个支部由5-8人组成,把临时支部建在任务前线、农户家中,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村组一线,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激发了农村党员干事创业活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党员干部带头融入到群众中去、下沉到田间地头,做到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一起干,将党的好政策精准落实到每家每户。2018年,大元村支部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建强干部队伍。采取“双培养”方式,着力从致富能手、回乡创业人才、退役军人中储备、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配齐配强村干部职数,将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能人培养进入村“两委”班子,先后把15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25名优秀致富能手吸收为党员,切实将党员培养成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带”标兵。同时,将全乡村民小组长67个、扶贫专岗“八大员”154人全部纳入村级统筹管理,划分到各个临时支部,实行统一分工、统一考核,一线干部力量得到了加强,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全面提升。

建强服务平台。全面完善村级办公场所及办公设施,推进村级政务(便民)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构建“村村有文书、村村有警务、村村有村医、村村有纪检”的村级便民服务平台,每个村均建有40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活动室、25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医务室和1个警务室,均有1名优秀大学生担任村文书、2名以上合同医生、1名驻村民警和1名纪检委员,村级工作经费提高到12万元,实现了村干部吃住在村、工作落实在村、服务群众在村、矛盾化解在村,村级服务保障、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切实打通了联络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乡4个便民利民服务站点有联络员15名、代办员300名。  

2

聚焦“富”字做文章,增收有路激动力。坚持把“百姓富”作为工作目标,找准发展路径,拓展增收渠道,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打好产业致富牌。以“三变”改革为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完善利益链接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民富村强的双赢目标。目前,全乡建成以红心柚、猕猕桃、火龙果、辣椒、芋头等为主,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基地12个,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2.5万余亩,实现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产业增收的目标。以村合作社引领发展的大元村农旅一体项目“园中园”(也称百果园),规划种植蓝莓、槡葚、樱桃等几十种精品水果1408亩,已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度假、冬赏云海”的“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美丽田园风光,是北盘江畔的百花园、百果园和后花园。202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52元,每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    

打好就业增收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就业创业培训,采取扶贫专岗、产业基地、引导外出务工等方式全面解决就业难题。2021年,通过提供“返岗直通车”服务,点对点输送200余名农民工回浙江务工,同时为每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40元的生活补助和发放饮用水、方便面等生活物资,针对自驾返岗人员,每车提供600元的交通补贴费,引导外出务工3000余人。通过争取保洁员、护林员、水管员、产业管护员等扶贫专岗解决就业154人,乡内产业基地解决就业550人,外出务工收入占全乡群众收入的一半以上。大力实施小微企业贷款、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全力解决个体户、种植户、养殖户的发展资金匮乏难题,累计发放村民小额信用贷款证391户,发放贷款5050万元,贴息资金36.25万元。    

打好社会保障牌。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特殊困难群体管理台帐,精准掌握困难群体情况,加大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家庭实施政策性保障兜底力度。针对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等特殊残疾人无法进城进行残疾鉴定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多次联系组织区级鉴定部门进村入户进行鉴定,累计进村入户办理残疾证125个。针对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等社会保障政策,由临时支部负责入户全程办理。针对孤寡老人、孤儿等群众,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政策全部纳入特困供养人员进行保障。目前,全乡低保人数1365人,特困供养人员26人,每月发放各类保障资金114.37万元。  

3

聚焦“美”字做文章,生态宜居展魅力。坚持把基础设施作为改善民生和环境治理的硬抓手,积极探索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居环境环境由表及里实现质的飞跃。    

绘好基础设施底色。大胆谋划项目,积极争取政策,全力破解路不通、用水难瓶颈。整合各类资金2.22亿元,建成乡境内二级公路和旅游公路30公里,建成“组组通”公路147.2公里,同时把串户路按照3米宽的标准进行硬化,实现家家户户小车都能开到门口、生产生活物资“零距离”运输,形成了乡、村、组、户“干支相连、区域成网”的路网格局,彻底解决全乡群众出行不便、发展困难、环境卫生差的问题。加大山塘水库和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力度,建成山塘8座、水库4座、储水30万立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50公里,自来水管联通家家户户,绘就了一幅“高山深处织水网,清泉润泽千万家”的幸福小康画卷。    

绘好人居环境亮色。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硬化工程、农村环境净化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累计改厨2483户、改厕2402户、改圈2203户、串户路硬化28.75万平方米,庭院硬化44.76万平方米,自然村寨投放垃圾斗箱105个,拆除老旧危房697户,复垦复绿4.6万平方米,实现了户户庭院不留死角硬化、卫生厕所实现水冲、安全住房全部保障、生活垃圾日扫日清。同时,以开展“三扫三摆五洗两叠(三扫:扫进组入户路、扫庭院、扫屋里;三摆:摆室外杂物、摆家具、摆锅碗;五洗:洗脸、洗头、洗脚、洗澡、洗衣服被子床单;两叠:叠被子、叠衣服)”整治活动为抓手,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手把手教群众打造室内外卫生,每个月开展一次“卫生示范户”评比活动,改变了群众长期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形成了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的良好氛围。    

绘好自然生态彩色。积极推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植被恢复、退耕还林等工程,大力布局和发展绿色经济作物,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5600亩,营造林2500亩,种植精品水果15000亩,林地总面积达49436亩,森林覆盖率62.8%。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庭院经济为基,将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废弃土地、卫生死角打造成小花园、小菜园,形成户户“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美丽乡村新格局。以打造“书香村寨”为载体,全力抓好少数民族文化、古树木、老院落等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邀请文化名人(书画家)题名(书写)村名、地名、景点等文化牌500余块,借用自然村寨民居墙面绘制图文并茂的宣传文化长廊300余处,在自然村寨建成开放式“乡村书屋”6个,解决了离村活动室相对较远的村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让“乡村书屋”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加油站”、提高生活品质的“精神乐园”。 

4

聚焦“和”字做文章,邻里团结添活力。以创建“文明乡镇”为载体,抓实意识形态和思想教育工作,强化法制宣传和教育,扎实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抓好“自治”联民心。积极开展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位的自治管理模式,以村支书为网络长、村民小组长为自治管理员,将村民小组人、地、物、事等全部纳入村民小组自行管理,有效提升群众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同时,坚持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引导各村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村级红白理事会制度等自治制度,积极开辟村民“议事角”,解决环境卫生整治、红白喜事操办、文明先进评比等事项,全面提升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能力。    

抓好“法治”扬正气。依托村级警务室,整合乡村组干部的力量,以“入住小警务、调处小纠纷、疏导小信访、解决小困难、消除小隐患、防控小案件、提升小服务”为抓手,聚焦民生工程、扫黑除恶、聚众赌博、校园安全等工作,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有效保障“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上交”。同时,积极开展“七五”普法教育,全民法治意识全面提升,学法、知法、用法的氛围逐步形成。2018年以来,全乡共查处赌博11人,调处民间矛盾纠纷1000余起,开展法治教育、扶贫政策等培训15次3000人次,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12场次、受教育学生2000人次。2018年,大元村荣获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抓好“德治”树新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乡村两级的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活动阵地,乡村两级共有文化活动场所15处,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各类图书上千册。积极开展文明星级户、诚信村民、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引导和教育群众崇尚“家风、家教、家训”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面营造文明乡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2018年以来,评选省级文明示范户2户,市级文明示范户10户、县级文明示范户25户。(作者为水城区委政研室 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