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层不牢,地动山摇。”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背景下,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既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和国家有关基层治理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各地基层治理的创新做法呈“百花齐放”之势涌现出来。之所以“百花齐放”,主要源于基层所直面的社会情境“多元多样”,这就需要探索出更加多样化、精准化的治理之策,以增强基层最后一公里的治理效能。

在已形成的诸多基层治理经验中,关注到了基层社会的多样形态。但其中有一类,尽管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却鲜被实践者所聚焦。他们处于快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特定阶段,有着“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显著特征,他们处在城乡之间,经历着更为快速的社会变迁与人口流动,城乡形态多元混合、空间样态高度叠加,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导致基层治理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本期特别报道的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便是其中的典型。

在这一阶段,如何服务好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当从夯实基层基础、有效获得资源与保持创新活力三个方面来具体行策。首先,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而夯实基层基础的关键就是加强党的领导,靠党组织的加强和延伸,把基层工作做好。面对区域内人口的高流动性、城市变迁的高发展速率,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建立起更为扎实的社会底盘,形成“硬核”完备的基层治理体系、人员结构体系,并建立具有刚性约束效力的制度性规则当摆在首要位置。如新都区的经验所示,通过密织“政社连接”的组织网络,建立区域内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稳固性基础。其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需要有效获得资源和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才能共享基层治理的成果。尤其是面对差异化的治理情境,更需要通过因势利导、分层分类激活多方力量,才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再次,在基层治理中应当注重保持创新活力,而基层治理创新的内核则是始终如一保持为民服务的情怀,需要形成“硬核底盘”与“柔性机制”的互补策略。治理体系是否具备足够“韧性”,是其是否足以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治理情境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夯实社会根基、健全治理体系、吸纳治理资源的基础上,如何保持“柔性”的应对能力,走出一条务实高效的基层治理之路,考验着基层治理者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我们期待各地不断实践、积极创新,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为谱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新篇章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