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与经验 > 正文

市域社会治理|榆林“重点创”推动“全面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建立了“党委+政府+专家智库+社会组织+群众+互联网”的“六位一体”市域社会治理机制;推出了“五级五长包户制+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入库服务管理+三见警社会面巡逻防控+陕甘宁蒙晋平安边界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的“榆林路径”;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三考一查一鉴定”考评体系……

这是陕西省榆林市交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一张答卷。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榆林市以“重点创”推动“全面建”,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高效能治理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位推动坚持“全面建”

今年8月22日,榆林市委书记张晓光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平安建设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全市各级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方向,以防范化解负面清单事项发生为底线,迅速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期创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榆林。

坚持高位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平安建设工作在榆林市由来已久。该项工作伊始,榆林市委、市政府就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出台了《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榆林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榆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

同时,将“市域社会治理助推平安榆林”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十四五”规划专章进行实施。建立“党委+政府+专家智库+社会组织+群众+互联网”的“六位一体”市域社会治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据了解,试点开展以来,榆林市市级财政先后投资2.599亿元全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会治理试点创新,划拨1000万元加强法治榆林建设,配套2400万元资金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

 精准施策“重点创”

“太感谢社区干部了,一下子解决了咱们300多人的用电问题,也感谢巷长及时反映我们的问题和诉求。”在榆林市榆阳区崇文路街道寨城庄社区兴旺巷居住的居民对社区书记张杰说。

今年以来,崇文路街道推出“五级五长六员服务”末端精细化治理模式,以7个社区、64个网格为基础单元,围绕辖区45个小区、24个平房片区,两个商圈市场、1180家门店,6条主干道、508条小巷道,细化了服务范围,明确服务对象,群众、商家遇到各类问题,拨通责任人的联系电话即可进行反馈。

“该街道的工作只是榆林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一个缩影,集众智、汇众力,才能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榆林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郭明雄向《法治日报》记者说。

榆林市在楼宇小区、平房片区、商业街区、移民搬迁区和农村村组建立片长、社区(村)长、网格长(自然村村长)、楼栋长(巷道长、街长、排长、组长)、楼层长(院落长、门店长、中心户长)“五级五长制”。目前,全市已有3134个楼宇小区、3062个平房片区、3506个商业街区、29个移民搬迁区、7766个农村村组落实了“五级五长包户制”,组建了“第四长”队伍33835人、“第五长”队伍109977人,累计为群众办实事61492件,排查各类安全隐患26792处,化解矛盾纠纷13574件。

榆林市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基础上,创新推出了绥德“说事堂”、清涧“范婶说事、李叔帮忙”、靖边“老李拉事室”等一批经验做法,大幅提高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成功率和效率,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齐抓共管“立体控”

“我上完夜班回家,总能看见街上有警察、警车和警灯,心里有满满的安全感。”航宇路社区居民常江说。

 “三见警”是榆林公安机关强化社会面巡逻防控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榆林常态化落实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警力上街面、警车上路面“三见警”“两上”要求,规划了巡防区75个、必巡线153条、必巡点567个,保持警车亮灯行驶、民警戴灯巡逻、街面24小时见警。

 此外,榆林市还建立了重点人群分级分类服务管理库,采取信息研判、帮扶救助等手段常态化组织开展重点人员摸排工作,建立完善动态摸排工作长效机制,对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和“三失人员”等8类共3924名重点人群全员规范入库,确定服务管理层级,完善工作档案,落实帮扶救助、教育感化等责任。  

 据统计,今年以来共累计为重点人群提供帮扶救助12563次,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隐患。

 在深化陕甘宁蒙晋平安共创协作机制方面,榆林市提出并实施“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平安建设协作战略”,与毗邻的7个市签署并交换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共创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平安圈协议书》,在警务、信息网络、道路交通、社会治理等领域建立14项协作制度,建立了“常态、共享、联动、共赢”的平安联创、社会共治模式。

 “在新的征程上,榆林正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以更高标准推进平安榆林、法治榆林建设,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榆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贺湘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