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视野 > 正文

国外治理:东京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重要的“世界城市”之一,其社会治理具有社区管理自治化、居民参与常态化、参与方式组织化、治理手段法治化和治理关系网络化等世界城市社会治理的共性特征。在应对21世纪后出现的少子老龄化进程加快、民众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复杂等问题的过程中,东京因地、因时、因势制宜,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规划上开展了颇具特色的创新实践。

东京社会治理的做法

构建“多中心”,强调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总体来看,东京的社会治理形成了以居民为主角,地方自治体、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团体与企业等积极参与的主体多元化态势。比如,新宿区在《城市建设基本构思与综合计划(2008—2017年)》中提出,区民是区政的主角,以“区民的、以区民的,为区民的区政”为目标,充分发挥町内会、非营利组织、企业、学校等机构以及当地精英分子的重要作用。涩谷区在《培养和支持下一代行动计划(2010—2014)》中形成了以区役所在内的行政部门,保育园和学校等教育单位,非营利组织和志愿团体等民间组织,以及家庭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积极合作的局面。可见,东京的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协作越来越重要,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已成为东京社会治理的重要特征。

凸显“新公共”,强调社会治理方式协动性。所谓“新公共”,是指致力于构建“互助和有活力的日本社会”的市民们所共同拥有的“协动”场所。这一理念强调要建设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纽带,使市民之间、地区之间更好地协同配合,共同建设富有活力的社会,特别是在教育、治安、防灾、社会福利等领域重视民众的协动。当前,越来越多的日本地方自治体开始关注社会治理领域中的“协动”。东京辖内几乎每一个区都会在其区政经营和社区营造中强调“协动”,为推进当地居民、民间组织与政府共同承担地区治理事务产生积极影响。比如,荒川区在营造“安全安心都市”规划中,强调区民、町内会等地域团体、防灾与防止犯罪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企业间的协动。葛饰区在其社会治理整体规划中,强调通过居民、政府和企业三方协动,推进文化、环境、交通、卫生、社会保障、学校教育等各项事业,进而全方位推进当地社会的发展。

着眼“地域力”,强调社会治理规划的长期性。“地域力”泛指一个地域社会所拥有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地域资源蓄积力、地域自治力和民众对地域的关心力。大田区将“地域力”界定为:以每一位区民个体为力量之源,包含自治会与町内会、企业、非营利组织等民间团体的合作,来解决预防犯罪、预防自然灾害、社会福利、儿童保健、教育事业、产业发展、国际交流等地区问题,进而持续创造当地的吸引力。为推进当地“地域力”发展,东京及其辖内各自治体均重视社会治理规划的长期性。杉并区于2012年确定了“杉并区基本构想:十年展望”,其中包括建设“抗灾能力强,能安全放心生活的城区”“适宜居住,舒适而有力的城区”“绿意盎然,环境优美的城区”“健康长寿和相互支持的城区”,以及“培养人才,互相紧密联系且心灵丰富的城区”五个目标。基于以上“基本构想”,制定了为期10年的“综合计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以此指导各项事业开展。

对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大城市出现的“城市病”与东京在不少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借鉴东京社会治理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创新合作形式、治理理念与顶层规划,有助于妥善应对城市社会治理遭遇的诸多问题。

创新合作形式,推进多元治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行政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制度创新,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也随之逐渐兴起。现代社会治理方式强调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和个人,通过构建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我们可以借鉴东京社会治理中提出的“新公共”“协动”理念,在环境保护、养老服务、防灾减灾等事关民生进步的诸多领域,建立起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之间的多样化合作关系,不断培育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发挥社区自治、村民自治的优势,创新合作形式,引导公民将关注点从相对狭窄的个人生活领域扩展到社会公共领域中,提升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意愿,逐渐搭建畅通公民、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通道,推进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向多元主体协同的社会治理转变。

创新治理理念,提升服务质量。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且更为复杂化多样化。为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可以借鉴东京社会治理中的“匹配”理念,在治理过程中注重“共同目标、综合视角、多角度沟通和协同合作”四个要素,积极服务区域卫生福利、城乡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信息集约化、协作常态化和地域活跃性提升。目前,许多省区市在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已经开展了有益探索。比如,广东省多个社区在落实民生改善过程中,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探索在社区党工委指导下,在社区居委会主导下,通过社区和谐共建,促进居民议事会讨论民生事项,从“政府为民做主”向“政府与民共建”转型的民生改革创新实践,做到公共服务供给侧与人民群众需求侧密切匹配,供给侧发力,着眼需求侧,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创新顶层规划,谋划长治久安。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要打好这场扶贫、发展攻坚战,实现决战决胜,一个重要基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强调,“可持续”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方向,是检验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要重视顶层规划设计,着眼规划的长期性,明确规划构想,确定规划目标,制定详细计划。从保证“基本规划”可制定着眼,到推进“综合计划”可执行入手,最后到实现“实施计划”具体化落脚。要聚焦精准化和经济化,把规划计划细化为不同领域、类别和主题的实现路径加以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