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 创新“法官+工作站” 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案例点评:宜兴法院抓住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机遇,依托7个人民法庭在全市推进“法官+工作站”,自主研发相应综合平台及微信小程序,集成微解纷、微指导、微立案、微庭审、微直播、微课堂、微法规、微法官、微执行等9大板块,将融合式、智慧型、便捷化司法送到群众“家门口”,能够有效破解“法官进网格”的一些现实困境,最大限度消除司法服务时空制约。

宜兴法院始终坚持新时代人民法庭“三个服务”“三个便于”“三个优化”原则,全域7个人民法庭在宜兴市辖区(18个镇、街道)全面推进“法官+工作站”建设,以数字治理探索全域解纷、全程服务、全员赋能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走出一条新时代“枫桥式法庭”建设新路子。8月6日,宜兴工作经验被《法治日报》头版头条刊载,宜兴市委专门召开法院工作会议暨“法官+工作站”平台建设推进会,部署推广相关做法。

一、以“智”为介,连通司法为民“终端站”

找准智慧司法与人民法庭服务基层相结合的切入点、落脚点,把 “法官+工作站”作为矛盾纠纷调处向前端延伸的有效抓手。今年以来,通过工作站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0余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一是自主研发“法官+”智慧系统。推出“法官+工作站”综合平台及微信小程序,打造微解纷、微指导、微立案、微庭审、微直播、微课堂、微法规、微法官、微执行等9大板块,集咨询、调解、立案、审理、执行等全过程司法服务于一体,将智慧型、便捷化司法送到群众“家门口”。二是有效破解“法官进网格”现实困境。“法官+”平台消除了司法服务时空制约,纠纷发生后,各类主体既可远程视频连线所在辖区法庭的法官获得调解指导,又可直接申请网上立案,还可利用微庭审组织线上开庭,当事人足不出社区(村)即可全程享受法院微服务。三是致力成为“基层组织”司法智囊。将“法官+”平台纳入四级代表调解工作室、矛调中心等基层社会组织,司法所、工会、妇联等部门可连线辖区法庭法官协助解决突发、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即时为基层解纷提供司法支持。

二、以“新”为谋,服务乡村振兴“主旋律”

将“法官+工作站”嵌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地方支柱产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深度融合,于今年9月挂牌成立“江苏高院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先行先试,致力推动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宜兴实践”走深走实。一是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助力支柱产业发展。和桥法庭、官林法庭先后在华东第一石材市场、电线电缆企业联合会等设立“线缆企业信用修复指导工作站”“破产调解联络站”,一体化实现企业信用预警、教育督促、信用修复及涉诉案件多元调解,助企纾困,暖企发展,推动产业振兴。二是强化司法惠农助农、保障现代化农业发展。周铁法庭、徐舍法庭在金兰村、美栖村等设立工作站,畅通涉农纠纷绿色通道,瞄准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等关键问题,主动为老百姓提供触手可及的司法服务。三是护航美丽乡村建设、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张渚法庭在白塔村、龙山民宿村等设立工作站,定期开展法治宣传,为游客提供法律咨询,以“身边的司法服务”提升游客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以“人”为本,打造法治传播“主阵地”

充分发挥“法官+工作站”司法宣传、教育、指引功能,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上下联动、覆盖宜兴城乡的法治文化传播站点,形成法治文化建设功能有机融入社会治理新格局。“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矩阵”入选“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一是讲好法治故事。工作站发布典型案例、巡回展播打击养老诈骗等短视频、微电影50部,周铁法庭与龙亭村共建村级法治文化长廊,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熏陶。丁蜀法庭进村审理的一起赡养案例被《人民法院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栏目开篇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更加深入人心。二是用好法治讲堂。与市妇联联合设立“阳羡爱心港”,开设未成年人暑期法治课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官林法庭为分散在全国20个省市的500多名宜兴电缆企业供销经理开设“微课堂”,以真实案例防范提示经营风险。三是搭建培训平台。上线25个云课堂视频,基层调解员、网格员、执法人员在线观摩庭审直播、参加线上培训2000余人次,有效提高基层调解人员、调解组织纠纷调处能力。

“法官+工作站”运行以来,人民法庭纠纷源头治理、化解人案矛盾、释放司法资源效果显著,有力促进审判质效提升。今年以来7个法庭主要质效指标均位于无锡31个人民法庭前列,宜兴法院整体审执质效综合得分位列无锡基层法院第一,蝉联“无锡审判质效优胜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