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破解回天地区治理难题

“回天地区”是指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地区、天通苑地区,形成于90年代后期,后经规划调整拆分形成六街一镇,即:回龙观街道、龙泽园街道、史各庄街道、霍营街道、天通苑北街道、天通苑南街道、东小口镇。地域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达80多万人,共有113个社区。这里曾是北京著名的“堵城”,上学难、就医苦、出行烦、治安乱,居民们纷纷抱怨。从201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回天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的三年行动计划,从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到基层治理的软件创新入手,整体环境质量有了提升,社会治理活力得到激发,民生保障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主要做法

(一)以党建引领促全面统筹,为“回天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是坚持高位统筹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蔡奇同志多次到“回天地区”调研指导,提出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回天有我”,推动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格局。市级部门分工协作,昌平区委、区政府将“回天有我”作为一号工程,与市级部门统筹联动、整体推进。二是强化党组织领导能力。加强街镇党工委班子建设,不断提升统筹区域发展能力、整合辖区社会资源能力、破解社会治理难题能力,将“赋权”“下沉”“增效”的要求落实到回天地区社会治理实践之中,圆满完成街镇机构、街道综合执法、协管员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任务。三是加强区域化党建。完成区-街镇-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组建工作,实现“回天地区”镇街和113个社区的全覆盖。开展区域党建工作议事协商,7个街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共发动114家成员单位参与疫情防控,群防群控的社会合力。

(二)以“五方共建”促难题破解,为“回天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力量保障。

一是组织开展全民疫情防控。依托“回天有我”行动计划,运用“五方共建”机制(“五方”是指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社会组织),动员全民共同参与疫情防控。龙泽园街道龙泽苑社区“双报到”党员带动多方人员协助社区开展“敲门”行动和守门活动,组建楼道消毒员、孤寡帮扶员和居家隔离管控员,成为社区疫情防控的得力助手。二是多方参与垃圾分类。各街镇指导社区积极宣传动员,组建垃圾分类工作各相关队伍,引导督促居民正确分类,居民垃圾分类工作知晓率达到90%以上。昌平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联合7个街镇成立“回天环保联盟”,联合20余家垃圾分类上下游企业举办线上线下活动。三是加强楼门治理示范点建设。坚持“统起来、美起来、联起来、亮起来、动起来”的标准,积极推进楼门院治理示范点建设,引导居民在垃圾分类,在桶站值守、垃圾减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以回天文化促居民融合,为“回天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深厚的人文基础。

一是培育回天文化。打造了“回天有我”“回天好人”项目,建设了一批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选树了一批回天好人,一场周末绿跑、一曲回天有我、一台回天春晚让“回天精神”释放更大力量,区域生态与人文环境相辅相成的社区文化竞相释放。二是壮大文化队伍。各街镇指导社区建立文化队伍,涌现出“回天两张网”“唱好一点”、雅颂经典、仁爱社区等一批优秀的文化类社会组织。三是开展特色活动。“回超联赛”“回天跨年狂欢”等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在回天地区形成了广泛的带动效应和影响力。“回天周末绿跑”“聚力天通苑”等品牌活动吸引数十万人次参与。

 (四)以民生服务促公众参与,为“回天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硬件保证。

一是完善社区便民服务。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社区之家”“心理服务中心(站)”等建设,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73个,实现社区覆盖率100%。建成“社区之家”11个、社会心理服务中心3个,“回天地区”心理服务中心(站)已经达到6家。二是改善社区服务用房。三年来,通过落实“回天地区”基层社会治理35项任务,采取建租并举的形式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问题,积极推进“回天地区”10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项目,仅2020年就拨付社区用房租金1078.8万元,25个社区用房全部完成,为社区提供了用房保障。三是规范调整社区规模。按照《昌平区规模设置调整实施方案》,完成天北、回龙观街道等5000户以上8个社区规模调整,增加9个社区,选举工作实现了与2021年的换届同步进行,目前这些社区运行良好,各项服务管理工作有序展开。

二、工作成效

(一)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

三年来,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建持续加强,街镇和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实现全覆盖,通过“三个清单”和“四个双向”机制,协调驻区单位解决社区服务、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突出问题,开放内部食堂、停车场、健身场所等内部资源,特别是疫情防控中,六街一镇114家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主动配合,和社区构筑了牢固防线,保证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二)居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三年来,回天地区硬件织补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环境品质、民生服务设施大幅改善,累计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31个,方便了居民群众生活。购置社区服务管理用房25个,有效改善了居民办事和活动的条件。建成运营养老机构9家,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243张,使老有所养的政策很好地落实。许多居民发自内心地赞美“回天有我”行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更加坚实。

(三)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得到激发。

三年来,回天地区社会治理的土壤不断活化,涌现出回龙观街道新村社区“楼门治理网格”、龙泽园街道云趣园社区“十家连心”等一批治理案例和“一街一品”项目成果。出台“1+3+N”政策文件,设立专项资金和社区公益基金会,回天地区成为全国地区级的社会企业认证区域。构建三级培育孵化体系,社会组织数量增加到1300多家,培育了夏虹(音)公益回龙观社区网、天通苑社区网等品牌项目。天通苑地区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注册实名志愿者8.65万人,组建志愿服务团队2035支,开展服务活动3800余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协同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形成并发挥出重要作用。

 专家推介建议:

以北京天通苑、贵阳花果园为代表的超大城市住宅小区,动辄数十万常住居民的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之城”。实践中,与这些超级住宅小区相伴而行的,往往是交通拥堵、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管理体制不畅、治安状况不佳等治理难题。案例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切入,着力破解超大居住区“回天地区”的基层治理难题,本身就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具体措施方面,昌平区坚持党建引领促高位统筹,通过加强区域化党建调动社会资源、强化党员向社区报到夯实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力量、培育回天文化推动社区共同体建设、以优化民生服务促进公众参与等多管齐下的组合式举措,使得“回天地区”无论是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还是基层治理的软件创新,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社会治理活力得以激发,民生保障的基础被进一步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