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香洲区:搭建“1 10 N”枢纽型平台 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体系

香洲区委政法委发挥党委部门职能优势,经过多年探索培育,搭建起全区“1 10 N”枢纽型平台,创新推动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基层治理,完善了主城区的社会治理体系,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积累了实践经验。

一、背景与起因

香洲区委政法委以香洲区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按照“政府扶持、社会承接、专业支撑、项目运作”思路,搭建起“1 10 N”社会组织平台架构(以1个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为中心,建成10镇街枢纽型组织,开展130个社区“微公益”运营),实现枢纽型社会组织全覆盖。枢纽型社会组织推动辖区社会组织在项目管理、组织培育、人才培养、资源链接、公益传播等方面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化解社区矛盾、增强邻里关系、激发社区活力、扩大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志愿服务、创新发展,为完善新时代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二、做法与经过

香洲区着重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动的重要联结点的作用,建立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提升枢纽组织发展空间。为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香洲区出台了《珠海市香洲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管理暂行办法》《香洲区社会建设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珠海市香洲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办法》等,推进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设立区级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对全区社会组织进行孵化、培育、督导评估、能力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每年投入1500万元作为社会建设创新专项资金,资助全区社会组织以项目化开展社会治理创新,推广复制先进经验。

(二)加强培育孵化力度,提升枢纽组织统筹能力。建立“区─镇街道─社区─楼宇”社会组织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打造出香洲社协区级统筹中心,以及拱北星辰、吉大新芽、狮山点睛、翠香领航、香湾扬帆、梅华同华、前山新里程、南屏晨曦、湾仔新时代等10个街道层面社会组织统筹枢纽中心,引领全区微公益创投活动蓬勃发展,打造出1200多个微公益精品项目,服务超过150多万人次。搭建一套社区“自组织”自我管理的机制。截至目前,全区培育发展社区自组织近400家,总人数达9000多人。

(三)加强督导评估服务,提升枢纽组织专业水平。支持型社会组织承担部分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服务监督功能,例如备案登记、统筹指导、信用管理等,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的自律和诚信。对社会组织及承接项目实施管理提供专业及规范化的培训、跟进、督导与评估,推进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激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翠香街道的领航社会组织中心效果特别明显,在社会组织培育方面,共举办10期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线下培训课程,入驻组织增加至38家;服务项目管理方面,针对48个社区公益项目展开督导41次,制定《翠香街道社区服务项目绩效评估导则》等系列技术指导手册;公益资源链接方面,成功举办第二届社区公益项目认购会,33个项目落地社区开展服务,链接23家企业、6家社会组织、3家学校社团以及3家媒体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有效解决了社区服务的人、财、物等资源瓶颈问题。

(四)加强骨干人才培养,提升枢纽组织服务能力。香洲区及街道支持型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珠海10所驻地高校资源优势,建立政校合作基地,将学校的社团和科教资源带进社区,大力开展社区工作者实务训练,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建立社区工作者与社会组织专职社工联合培养机制,截至目前已启动四期“大学生社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先后有260名优秀大学生和多个高校社团进驻社区。积极挖掘社区内公益骨干,目前香洲区共有专职社区工作者605人,其中212人获得市社工员资格,393人获得国家级社工师资格证,实现社区工作者全员持证上岗。

(五)加强资源整合联动,提升枢纽组织服务水平。针对居民需求,整合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社工、高效社团、社会等方面的资源,“五社”联动,共同开发服务项目,实现由“政府配餐”向“居民点菜”转化。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走进社区,有效补充了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公益服务的不足,特别是在老年人、残障人士、救助帮困、青少年等公益服务方面,社会组织介入后,不但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解决服务问题,还整合了社会服务资源,承接部分政府职能,更进一步又提升了专业服务能力。

三、成效与反响

(一)强化了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香洲区通过实施业务和党建双轮驱动,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健全党的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实现了党内活动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扩大了党在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切实保障了社会组织始终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向、同步。

(二)推动了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香洲区政法委通过“1 10 N”枢纽型社会治理模式运作,推动社会组织向纵深发展,目前,香洲区文艺团体类组织共362个,总人数8784人,其中党员504人,主要类别包括舞蹈、歌唱、太极拳、器乐和小品等艺术类别。互助类的功能型组织共69个,总人数1001人,其中党员188人,主要功能包括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服务,亦包含家电维修、治安巡防、维修电器、婚姻调解、法律咨询和健康管理等一系列社区服务。楼道自组织共42个,总人数991人,其中党员43人。通过全程监管和参与式评估,社会组织得到壮大,一些社区自组织从草根团体发展成为规范的社会组织,其中新媒体文化交流协会等社会组织已走出珠海,走向全国。

(三)壮大了社区工作新鲜力量。自实施社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以来,利用翠香领航、前山创益汇等枢纽平台,有效链接了珠海本土10所高校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社区一线实践基地,先后吸引四届大学生后备人才58个大学生进入社区一线开展为100天的全日制实践锻炼,经过考核选拔,成功吸引17名优秀大学生成为社区专职社会工作者,为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充实、壮大了社区力量。同时,通过引入、培育高校社团,使社区社会组织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满足了社区多元化需求。区、镇街枢纽组织成立以来,依托香洲区社会建设创新专项资金,连续举办社区公益项目认购活动,通过开展“家门口的公益”“公益合伙人”等品牌活动,先后链接56家爱心企业,382个爱心人士持续捐赠近400万元,成功打造113个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形成的公益精品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精准化服务。截至目前,超过10万辖区居民直接或间接享受到专业、优质社区服务,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五)形成了基层治理“五社联动”格局。通过“1 10 N”枢纽组织社区治理模式运作,有效链接、凝聚社会资源,形成了社区(主导)—社会组织(主体)—社工(主力)—高校社团(辅助)—社会力量(协同)——“五社联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香洲模式,翠香领航等区扶持项目连续5年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目前,香洲区各街道均有1个以上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或协助街道、居委会开展社区服务,每个社区均有1名以上高校挂职学生、社团协助社区开展工作,社区共建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资源通过认购活动不断进入社区参与共建。

四、探讨与评论

枢纽型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至为关键,是协调和支持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支持型社会组织功能的关键。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支持型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资金、专业支持、人力、项目机制等方面的挑战。总的来看,支持型社会组织主要被赋予“政治引领、服务支持、管理平台”三重功能。当前各支持型社会组织往往未能在履行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身份、提升党建、为行业发声等工作角色上有所建树,导致“政治引领”成为当前各大支持型社会组织的盲区和痛点。

在人才方面,支持性社会组织虽然规模不大,但往往对人才的要求较高,除了相关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能力等也对组织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专业人才的招聘、培养、流失对支持型社会组织自身发展都产生一定的制约。对于成立初期的支持型平台而言,人员工资与福利占资金支出的比例大,占比在50%-70%之间,人力资源支出制约了组织对人才的引进与保留,也使支持型社会组织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大,从而影响了社会组织乃至行业的发展。

枢纽型社会组织必须强化巩固自身能力建设。在“政治引领、服务支持、管理平台”三重定位中取得平衡,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权责明确、协调运转,完善理事会的决策程序,发挥监事的监督作用,重视支持型组织内部人才培养保障和团队建设,优化支持型组织运作水平和服务能力,依托平台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各支持型组织可构建服务联合体,可与政府、高校联合组织开展政策解读会或工作经验交流会,共商问题,共享资源,多方沟通,增强影响力以及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