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党建引领“三治融合”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一、背景和起因

党的基层组织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天然优势,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建引领推进“三治融合”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

二、做法与经验

曲靖市宣威市积极探索实施党建引领下的“微治强基、三治融合”模式,稳步开展“三治融合”示范村组创建,切实发挥小组党支部作用。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实施以“激活最小单元治理、强化基层支部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模式,实现基层自治力量在小组聚合,管理服务在小组落实,人民群众满意在小组实现。健全群众自治组织,制定符合社区实际的居民公约,让村民自治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事”,实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激发群众积极参与严格遵守的内生动力,推进法治社区建设,引导群众在法治轨道上主张权利、定纷止争。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领群众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平息矛盾纠纷,为推进乡村善治、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激发广大群众主观能动性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以“微治强基”为引领

一是开展“支部引领”行动。抓实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强化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村(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列席村(社区)“两委”会议、村党总支与村(居)民小组党支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在共滚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爱国卫生运动、村庄治理等事务中的领导作用,让小组事务由支部先知、支部提议、支部决定。

二是打造“村口党建”品牌。以农村晒场、村口、院坝等群众闲时喜爱聚集场所为主阵地,将支部议事场所前移,每月开展1次“党群夜校 ”议事活动、为群众办1件实事、宣讲1次法律知识、讲1次文明乡风、通报1次活动成效,解决一批群众最怨、最烦、最忧心的困难,办好群众最急、最盼的实事。

(二)以“一约三会”为载体

一是制定一个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在村级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组织下,由村民共同协商讨论、表决通过,保障村民在自治中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激发村民自治的内在活力。充分考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村情,借鉴板桥“十不公约”经验,确保程序合法,务实管用,全力推广。

二是打造线上议事会。依托“腾讯为村”等平台,加大智慧党建推广力度,把“腾讯为村、智慧党建”等网络平台打造成为线上议事会,以“小村庄”撬动“大服务”,让线上村庄、线上联系,线下村庄、线下办理”,让流动党员、外出务工人员等流动在“外”,也能找到“家”,做到村事动态“一机浏览、一掌可控”。

三是创建乡贤理事会。建立由本村有威望、有德行的老干部、老党员或者村内经商办企业,以及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组成的乡贤议事会,培育不同特色的新乡贤文化,完善议事制度,结合乡贤人士特长组建不同领域的乡贤治理队伍,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为家乡献计献策、引才引资、出智出力,形成“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良好局面。

四是组建道德评议会。引导公民“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凝聚“好人好报”的社会共识,形成“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营造“崇德尚善”的浓厚氛围。道德评议会由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威信较高、说服能力强的村民代表、乡贤人士、退休教师组成,在村(社区)党总支领导下开展评议活动,聘请的道德评议员由群众民主推荐,党支部审查的方式产生。每个评议会成员承包一个小组或自然村,当好村民日常行为的“侦查员”。

(三)以“一校三评”为抓手

一是“党群夜校 ”月月开。以村(居)民小组为单位,以活动场所为主阵地,统筹整合村间场所、农家书屋、居民院落等场地资源,因时因地因事因天气确定“党群夜校 ”露天夜校、室内夜校。围绕政策法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村庄治理等事务,每月开展1次形式多样的宣传、学习、培训、教育、议事、交流、化解矛盾纠纷等活动,切实把“党群夜校 ”办成宣讲政策的主阵地、解决问题的主帮手、联系群众的主渠道。

二是村组干部述评。村组干部要正确面对群众的点评,群众肯定的要继续发扬好,确保成绩不滑坡;群众不满意的要明确改进方向和措施,力争满足群众的期待;群众不理解的要讲清楚政策依据和现实情况,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群众普遍反对的要立行立改,确保见实效。同时对履职情况进行述评,听取群众意见、找准工作差距、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履职能力,切实服务好群众。

三是驻村干部讲评。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包村(社区)领导、驻村组长、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要全程参与“党群夜校 ”活动,针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形式和内容、效果和不足、群众点评和村组干部述评进行总定评,肯定成绩、认识不足,确保“党群夜校 ”活动取得实效。

四是人民群众点评。要进一步强化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保障群众的表达权,让群众来点评“党群夜校 ”的形式、内容等是否正面回应了群众的诉求、是否清楚解答了群众的疑问、是否彻底化解了群众的矛盾、是否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困难。

(四)以“三治融合”为目标

一是自治组织村村有。强化党组织对议事委员会的领导,结合实际组建1个领导村庄自治的党组织、成立1个村民议事的议事会、完善1套运行机制、取得1个好的效果。

二是法治服务户户讲。依托法治小分队,建立“订单式”普法推广,扎实开展“每月一主题”法治宣教活动, 结合婚姻、纠纷、经济、民事等热点问题和群众学法需求,开展各类主题法治宣传活动。通过不定期邀请警官、法官、检察官、法律顾问进村入户走访并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面对面为村民传授法律知识、解答法律咨询,引导村民依法表达诉求,把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道德规范人人传。依托道德评议会,每年开展2次“好公婆”“好儿媳”“好少年”“好家庭”“党员示范户”“法律明白人”“技术能手”“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对获评的家庭或个人进行授牌和奖励、纳入红榜、兑换积分。制定村风村训,通过道德大讲堂、道德评议会、善行义举榜等,开展乡风评议,弘扬道德新风。建立红黑榜,让好的行为上红榜,差的行为上黑榜,引导黑榜村民向红榜转变。

三、成效和现状

2019年实施“三治融合”以来,宣威市涌现出丰华街道祯祥社区、来宾街道宗范社区、普立乡攀枝嘎村、得禄乡河艾村、文兴乡马龙村等等一批特色亮点“三治融合”示范村,目前共创建105个“三治融合”示范点,宣威市“三治融合”的治理格局初显成效,一幅“基层有活力、管理出成效、群众得实惠”的基层生活与治理共融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一是优化了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创新实施“强基微治 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逐步构建形成了“一约三会 一校三评”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民小组党支部作用,搭建起了村(社区)与村(居)民之间的沟通服务桥梁,有效激活了基层自治的“神经末梢”,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是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通过“三治融合”,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以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进一步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提振了广大群众精气神,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和干劲。

三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宣威市以“三治融合”示范村组创建为抓手、以“党群夜校 ”为载体,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持续深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领头雁”专项行动,持续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人财物保障,帮助解决了一系列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困难,办成了一系列群众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实事。通过带领群众共同战贫抗疫,基层干部群众心连心、手拉手,有效改善和增进了村(社区)党群干群关系。

四、探讨与评论

“三治融合”将发挥乡村治理的最大能量,实现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更好更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曲靖市宣威市统筹基层社会治理多方资源,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开展党建星、富裕星、美丽星、和谐星、文明星等五星达标村庄创建,各村因地制宜通过树家风立家训、道德大讲堂、善行义举榜等活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党员示范户、最美庭院户、致富能手、好公婆、好儿媳等。同时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教育,帮助革除陋习,坚持把自治、法治、德治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根本方式,将“三治融合”作为社会治理基础性工程,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曲靖市宣威市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坚持系统思维,以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为方向指引,统筹考虑党建、富裕、美丽、和谐、文明条线整合、深度融合,将各类涉农资源化零为整,让功能叠加,强化乡村结对共建,集中力量办大事,抓点成线、串珠成链,让变化体现在支部、在党员、在物质、在精神、在环境、在人文,推动乡村盆景变风景成生态,让群众看到最直观的变化,重塑乡村吸引力;坚持全员行动,组织“百支队伍联百组、千名干部联百村、万名党员联万户”活动,以党建带群团共建,再造群团工作活力,党员群众自己动手、开动脑筋,结合村庄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村多景,打造独具匠心的“乡村特色”,全面提升乡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