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起因
吴兴区是湖州市中心城市所在地,户籍人口62万。中心城区人口集中;织里镇外来人口40余万,人员结构特殊,服装加工企业面广量大,基层社会治理情况复杂。2018年10月,吴兴区针对完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眼推行民主化、网络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创新性提出片区治理模式构想,在全省率先开展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建设。这一举措基本解决了传统网格化模式的问题短板,一是网格力量下沉不到位,基层治理单元缺乏行动力,出现“社区无权管、镇街管不细”的低效局面;二是隐患处置不及时,由于缺乏执法部门力量的及时配合,呈现“区级部门管得着看不见、镇街看得见管不了”的治理难题;三是基层治理情况复杂,矛盾纠纷在多个部门系统内多头受理,不利于社会矛盾的快速高效化解和“最多跑一地”改革理念的落实。
近年来,吴兴区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调整全区网格布局,优化网格员队伍,统筹公安、综合执法、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9个部门下沉片区,实现了网格力量与部门力量充分融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和质效提升。
二、做法与经过
1.健全体系架构,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服务水平。自2018年10月起,吴兴区优化调整全区538个网格,依据人口、地域等特点划分出46个片区。将“片区”这一非行政层级嵌入到基层治理体系架构中,补足以往“镇街”与“社区”(行政村)之间社会治理的空缺。一是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硬件打造全覆盖。全区46个片区均配备一个多功能的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结合各乡镇(街道)特点、网格分布及网格员人数等情况,每个片区配备1处固定工作场所(即网格工作站)、平均负责12个网格。以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为牵引,统筹协调片区内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排查、提高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等社会治理事务。二是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制度建设全覆盖。在管理机制上,吴兴区从前期调研中总结经验,全区统一标准,由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对网格员队伍及部门下沉力量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每个片区网格工作站均实行人员“1+1+1+N”标准化配置,即1名片长、1名副片长、1名站长和N名专(兼)职网格员及部门力量下沉人员。三是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机制创新全覆盖。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采用信息“采集-上报-处理-反馈”闭环机制,通过推行“日晨会”+“周例会”例会制度,配合实时预警、实时提醒、每周通报、逐月分析、按季督查五项工作机制,对片区内网格员队伍进行高标准管理,有效解决传统网格化管理模式中对重大隐患缺乏系统性、固定性、制度性的研判会商机制等治理痛点。
2.高效整合资源,全面推动社会治理服务效能。吴兴区在原有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机制的基础上,为凸显片区的协调配合功能,健全完善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的组织结构。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片长主要由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兼任,负责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网格工作站站长由乡镇(街道)或区级部门下派人员担任,并常驻办公,负责工作站具体运行。形成“乡镇(街道)联片区、片区联村(社区)、村(社区)联网格”的互联互动格局。二是强化协调能力,形成工作合力。网格员主要负责对网格内重点人员和重点场所等开展巡查走访。区级部门下沉人员主要负责对网格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带领网格员开展日常巡查,在实战中提升网格员问题发现水平。三是创新爆料平台,激发基层活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打造民众爆料平台——“民意通”,形成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建议诉求上报渠道。网格、部门的高效联动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民意通”经道场乡试点成功后在全区推广以来,共收到群众反馈事件1309件,其中939件流转至相应部门处置,流转率71.73%,五星评价90.73%。
3.坚持力量下沉,全面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吴兴区片区社会治理工作模式突破传统网格化管理实践中让网格员充当基层信息来源的单一模式,通过部门力量下沉保障片区在矛盾处理中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一是推动力量资源下沉。推动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实体化运作,统筹协调公安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分局、消防救援大队等9个部门力量下沉到片区,实现网格员与部门下沉力量合成作战,截至目前,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分局3个部门人员下沉比例均超过80%。二是完善基层治理流程。片区实行信息“采集、上报、处理、反馈”闭环机制。网格员每日配合下沉部门人员对网格内重点人、重点场所进行巡查,巡查中一旦发现问题,能够立即整改化解当场处置;不能当场处置的案事件,通过“掌上基层”APP上报至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流转至相关责任站所,重大疑难案事件由乡镇(街道)上报至区信息中心,由区信息中心交办区级各职能部门处置,案事件处置完毕并由专职网格员现场核实后予以结案。三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片区实行每日晨会、每周例会、每月总结会制度,及时分析、集体商议,推动重点疑难问题及时解决。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引导社会组织、驻片区单位、行业专家、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片区治理,高效回应和解决片区群众举报、投诉和服务事项,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在专职网格员中积极吸纳新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区330名专职网格员中共有党员81名,其中新入党19名。
4.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动社会治理多元共治。吴兴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带动社会治理。一是做实党建引领。为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到位,在每个片区建立了党支部,实行“一片区+一党支部”模式,支部书记由片长担任,副书记由站长或村社“民警副书记”担任,支部委员由副片长、社区党组织书记、下沉职能部门负责人兼任,将党建活力转化为治理动力,做到网格放哨、科室报到、多方联动、党员争先。同时,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引导社会组织、驻片区单位、行业专家、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片区治理,高效回应和解决片区群众举报、投诉和服务事项,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推进便民服务。在每个片区设立“理法官工作室”和“检察官工作室”,每周至少安排一天时间,开展矛盾化解、法律监督以及各项法律服务,真正做到了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加大机关干部下沉网格力度,四套班子成员带头,每名科级干部都有自己的联系村(社)和联系企业,实现“一对一联系,组团化服务”。疫情防控期间,区四套班子成员包干联系片区,累计下沉3000余名机关干部,充实了基层防控力量,网格员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强化综合保障。2020年制定完成全国首个《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建设和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制定实施《吴兴区加强专职网格员队伍建设的九条意见》,建立专职网格员队伍和职能部门人员的管理培训制度,对专职网格员、职能部门人员开展定期轮训;加强薪酬待遇保障和奖励力度,落实人文关怀,把符合招考条件的专职网格员纳入面向村(社)干部招考事业编制范围。截至目前,因工作表现良好吸纳为村、社区干部的有26名。
5.聚焦精准智治,全面推动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吴兴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将网格化管理向企业延伸,在东林镇打造全市首个直接入驻企业内部的智能化基层治理综合体——新凤鸣企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一是强化服务管理。新凤鸣企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设置了警务室、办证大厅、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宣传教育中心、员工活动中心、宿舍智能管理控制室、心理咨询室等多功能区,为企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平安和睦的发展环境,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二是强化矛盾调解。依托数字技术和驿站阵地,新凤鸣企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了“智慧化矛盾调解平台”,在警务站内配有智能化数据显示屏,统筹分析企业和周边安全隐患及矛盾纠纷的高发领域及频次,对员工矛盾进行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三是强化智能管理。对新居民公寓楼进行智能化改造,落实人脸识别门禁、人车分流,宿舍量化管理、智慧消防等智慧安防系统,实现了对公寓楼的实时监控,杜绝外来人员随意进入,限制了大功率电器的违规使用。设置楼长制管理制度,每个单元楼确认一名员工作为楼长,既发挥好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又在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排查方面起到末梢神经的作用。
三、成效与反响
1.条块力量真正实现融合统一。全科网格片区建设的制度设计,推动了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力量的全面下沉,并由片区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考核,打破了原有条块分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搭建了“区、镇街、片区、村社”四级融合的社会治理层级,有效解决了区级部门“管得着看不见”,镇街、村社“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目前,全区46个片区共配备站长46人、网格员330人,下沉公安、执法、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9个部门共600多人,全科网格片区管理真正让条块力量攥成了拳。
2.问题发现处置能力快速提升。通过部门下沉力量与网格员的联合巡查,以及所有检查项目的清单化、信息化操作,大大提升了网格员问题发现和处置的能力。今年1-2月,专职网格员通过“掌上基层”APP共检查辖区单位30370家,发现有问题单位14462家,发现问题25638个,同比多发现问题17693个,问题检出率达47.62%、同比降低4.55%。通过多部门常态化联合巡查,问题综合解决率达95%以上,其中现场处置率达40%以上,80余件以往一直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3.精准服务群众水平不断增强。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的设立,真正做到了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把问题化解在第一线,是社会治理领域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积极尝试。同时,网格片区工作站在区级职能部门下沉后,拓展延伸了各类民生服务,提供信访受理、电动车上牌、流动人口登记等各类服务事项多达数20余项,满足了群众就近办的实际需求。
4.探索基层治理路径不断拓宽。新凤鸣企业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依托“一体式窗口服务中心、多功能综合服务区、智慧化管理平台”三大主阵地,实现企业招聘、事项办理、矛盾调解、智慧管理等服务功能的全覆盖。通过打造智慧化“服务管理、矛盾调解、掌上信息”三大平台,有效实现精准化治理。充分发挥了大型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责任,有效落实了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处置、员工服务管理等工作,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治理双提升。中心成立以来,已经排查化解劳资、家庭等纠纷120余起。
四、探讨与评论
自2018年10月起,吴兴区深入探索基层网格化管理创新模式,历时两年实践检验,吴兴区首创的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模式较好地补足了传统的网格化模式中存在的网格力量下沉不到位、基层治理单元缺乏行动力、隐患处置不及时、社会矛盾多头受理等短板,充分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和质效提升。吴兴区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模式对基层网格化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是创设协作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吴兴区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模式,是促进基层多元主体联动的创新举措。为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吴兴区通过划分片区这一非正式治理单元,将工作站作为部门力量下沉的载体的平台,由此强化基层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确保基层治理单元的行动力。吴兴区的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为政府部门、网格员、民众等治理主体的协同合作提供了空间载体和制度保障。在未来,当村(社区)、社会组织等自治力量发展成熟后,该协作平台所承担的职能将向村(社区)或相关社会组织逐步过渡,片区及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将因完成使命而解体消亡。
二是基层治理流程再造实现溯源治理。吴兴区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模式突破了传统网格化管理中单纯以网格员作为信息收集源的常规范式,创新地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部门力量下沉实现治理关口前移,以治理流程再造的方式推动部门执法力量与基层治理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其中,以网格员信息搜集、村居民主动反馈、部门及时回应为基础形成的基层治理闭环流程,是实现溯源治理的重要保障条件。
三是强化平台管理功能实现精准治理。吴兴区通过将区公安分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消防救援大队等9个部门下沉到片区,提升镇(街)以下的基层治理单元对矛盾纠纷的回应和处置能力。通过在片区上建立功能性党工委,将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打造为“党建+社会治理+便民服务”的综合平台,极大地丰富这一治理单元的服务功能,更好地回应基层社会的治理需求。
四是通过制度创新引导自治力量成长。吴兴区的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设置于镇街与社区之间,其日常工作主要依靠网格员、部门下沉力量以及社区工作者等其他社会力量的配合展开的。因此,为强化自身服务功能,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亟需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尤其在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实践中,各片区引导并协调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到疫情防控实践中。因此,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模式是在强化协调能力的同时,也发挥了引导自治力量发挥其主体作用的重要功能。
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模式,是吴兴区充分把握自身镇(街)力量不足、村(社)行动力弱、基层自治力量尚不成熟的有限条件,创新性地将片区作为网格员、部门力量等主体发挥功能的平台载体,而非是镇(街)以下的行政机构,进而推动基层多元共治与治理成效提升。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吴兴区46个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取得良好成效,但也面临网格员激励、职能部门力量下沉不彻底等问题。为克服上述困境,吴兴区未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探索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模式。
(一)明确片区功能定位
为进一步提升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的平台服务功能,必须确保政府与网格员等其他主体之间的联动实现合理有序。一方面要梳理社区干部、网格员、部门专业力量等不同主体的职责边界,保障片区及网格员应有的活力,并根据实践需求培育相应社会组织承担必要的服务职能,切实将基层普遍存在的“行政干预”转变为良性的“政社互动”;另一方面将建立健全多主体协作机制,尤其是对人居环境建设、矛盾纠纷化解等重点工作,通过机制创新鼓励多主体积极参与上述工作并切实发挥作用。
(二)提高队伍业务水平
建立健全网格培训考核工作机制,依托吴兴平安实训基地,建设专职网格员技能认证体系,以实操、视频、在线考试、在线练习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强化培训,最大限度优化实训资源,最大程度提高实训效率。同时,将各项考核指标细化纳入综治平台系统中,对区级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及网格员实行精准化线上考核,推动区职能部门将资源、服务和管理等重心下移,着力打造“工作专业化、服务细节化、个人差异化”的职业网格队伍。
(三)发挥片区治理优势
一是巩固片区安全,通过联合多方力量开展夜间动态巡查,并基于网格员与保安、群众的沟通联系,打好感情牌,动员保安、群众等提供有效信息,并出台相关奖励办法。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对网格员落实统一装备配置,并按照具体工作绩效和工作年限,实行薪酬待遇动态增长。三是完善考核激励,进一步畅通片区内网格员与村(社)干部选拔、事业编制人员招考之间的通道,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广泛宣传网格员典型事迹,提升群众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