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政企共治智慧街区 系统探索市域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一、背景与起因

成华区是成都市最大的主城区,成立于1990年,面积108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83个社区,居住人口173万。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打破,10万“单位人”变为“社会人”,10万“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特别是150余家国企(包括央属与省属)企业主体搬迁后,留下480余个企业生活小区,46697户约15万人。各类小区、社区建设时间有先后、配套标准不统一,存在组织服务水平不均衡、治安隐患突出等问题,基层治理任务十分繁重,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成华区委、区政府以全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牵引,围绕“1556”总体发展思路,锚定“三先三升”工作取向,坚持“党建引领、政企共治、双线融合、智慧支撑、文化浸润”,引进民政部“社区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科研成果,不断深化“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大联动微治理”体系建设,以打造“139+X”熟人智慧社区、幸福美好家园生活为目标,不断做强社区“智慧心脏”,做活街区“中脑”、城市“智慧大脑”,做实城市“微感知、微治理、微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小区、企业生活区、社区、商区(商圈)、产业园区全域治理、全域服务、全域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初步形成了“420工业文化街区”、新华坊(含学习强国街区)、下涧槽社区“文创街区”、“青龙新街口”、桃溪书香街区(毛边书局)、“5811青龙记忆”、永立新城文化街区等一系列智慧街区治理新品牌,推进智慧街区、数字街坊、数字孪生社区、智慧康养、智慧教育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下一步将继续努力探索形成符合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华样本”及基层治理现代化典范城区。

二、做法与经过

(一)坚持智慧融合创新,“四个一统”夯实治理基础

一是坚持一个平台统调。充分依托区“大联动·微治理”信息平台,构建全市第一个区(市)县级社区治理开源共享聚合平台,实施“139+X”(1个社区综治中心,3大基础支撑平台,9个应用场景和X项特色服务)智慧社区建设,打造网上社区和治理应用场景,构建从“城市大脑”(区智慧治理中心)到“基层细胞”(社区、小区院落)的智能社区治理体系,构建起区、街道、社区、院落、家庭五级安全体系。下涧槽社区实施环境综合打造及智慧街区治理以后,社区侵财类案件发案较改造前下降80%,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由50%提升至95%。二是坚持一套机制统筹。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区大联动中心—街道智慧治理中心—社区综治中心—社区综合体等为载体,探索多中心一体运行,构建小区、社区、商区、街区一体化治理与服务的统筹运行机制。三是坚持一张网格统揽。以“139+X”智慧社区治理等信息化系统平台融合为支撑,构建街道智慧治理中心、社区网格中心、小区(商圈、园区)工作三级工作网络,实现一网统管、一键上报、一键呼叫、一律解决、一起评价。四是坚持一支队伍统管。探索巡办分离、购买服务等社区网格机制,推进综治、城管、警务融入等工作协同实施,探索“一支队伍统管”治理服务新机制。

(二)坚持有机更新,“三区融合”构建共享格局

一是打造智慧共享街区。以社区智慧化、现代化建设为基础,将老旧小区打造、特色街区改造融入城市更新、生态惠民、营商环境、青年创业、智慧安全等工作,深入推进园区、街区、社区“三区融合”成片整体打造,邀请驻区企业、社会企业、社区企业参与意见征集、方案设计、点位打造、街区运营等共建,着力提升区域综合形象和业态竞争力,打造青龙新街口东林体育健康文化、双桥子新华坊、420工业文旅街区、二仙桥下涧槽社区“产业街区”、公园社区等共驻共建、共建共享、共管共治街区。二是打造特色主题街区。实践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建设新思路,构建全路段、全方位、全时空、可参与、可体验的智慧应用场景,促进街区治理可感知、可触摸。双桥子街道将红色文化结合成都东郊工业基地“成华红”元素,集成学习强国理念、文化、生态、科技为一体,形成“学习强国”“网络强国”“生态强国”三大主题于一体的“新华坊”;青龙街道采用大数据边缘计算、智慧灯杆、街区守望哨等,打造出“红房子”“5811记忆广场”;二仙桥街道抓住公园城市建设、企业退城入园、国企三供一业改造、城市有机更新等叠加机遇,打造出机车公园、艺展中心、四季花园、邻里月台等34处休闲空间,引入K160机车艺术餐吧,打造出公园文化体验打卡新地标。三是打造幸福美好街区。以“139+X”第三代新型融合型智慧社区治理等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平台为支撑,以幸福美好十大工程为抓手,推进智慧社区、智慧街区、智慧园区建设有机统一,区人社局打造智慧就业“成华HR联盟”、区公安分局推出智慧警务进社区(商区),打通群众家门口服务最后500米。各街道紧抓大运会契机推出社区游,有机融合大熊猫基地—东郊记忆—成都339—5G文旅走廊、成都东站等文旅资源,构建“社区智媒体+智慧旅游+特色文化”新经济产业集群,提升街区治理长效发展能力。

(三)坚持机制创新,“以人为本”

探索社区合伙人制度,青龙街道5个社区以提升资源活化和服务发展为宗旨发起成立“社区平台公司”,着力盘活社区优质资源,根据智慧治理、托老托幼等社区管理、治理和服务需要,构建“基本服务政府兜底、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专业服务市场为主”的服务新格局,探索社会企业收入按比例投入社区基金发展机制,提升社区发展造血能力。

坚持第一场景、第一用户、可感知、可互动,完善“139+X”智慧治理和服务“社区根系”,构建“云社区+智媒体+智慧感知+N”封面智慧社区治理体系,打造“社区综合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治中心+党群服务站+群团服务站”便民服务矩阵,初步形成群众家门口“零距离”服务圈。建立“家门口”智慧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在105个基层点位设立“社保自助查询一体机”,经办业务19万次,打印参保、缴费证明等1.7万次,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

聚焦依法治区、平安建设、矛盾调解等痛点难点,整合“法律之家”“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群众工作之家”“人大基层立法点”“两代表一委员”等资源,强化纠纷调解、矛盾诉源、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生活服务、商业服务等功能,致强社区“律警民”智慧平台、下涧槽社区“睦邻帮”、区群团枢纽中心“智慧群团”、区妇联“儿童之家”等获得群众好评,吸引了中国电信、长虹集团、阿里巴巴、腾讯、金证股份、封面社区等企业参与。

三、成效与反响

2019年12月,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六次全委会决定在全省深化推广成华区率先探索的“大联动微治理”。2020年11月,第五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在成华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代表充分肯定了《政企共治、智慧街区——系统探索市域治理现代化新路径》。一是探索出智慧治理初步规范标准。在实践中形成了“守望新鸿”智慧社区治理、“青龙街坊·家空间”智慧街区治理等新机制,总结形成了《成华区智慧社区建设指引1.0版》,并在第五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上进行发布,得到南京大学、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等单位的代表高度肯定。二是促进多元共治格局构建。2020年,成华区完成了30个品质智慧社区(街区)建设,今年规划全面完成112个社区智慧化融合提升打造任务,构建起区级单位、11个街道、1200余家企业深度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三是催生了智慧治理生态发展环境。今年1月13日,由上市公司参与的“封面社区数据”市级重点项目落户,按照政府指导、市场思维、商业逻辑和EPC+O生态闭环机制,以大联动·微治理智慧城市“微感知”体系、第三代新型融合型智慧社区治理等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平台为支撑,打造区(市)县级社区发展治理融合平台,有机融合大熊猫基地、东郊记忆、成都339、5G文旅走廊、成都东站等文旅资源,将成华打造为成都-宝兴、卧龙等大熊猫文化旅游经济生态圈IP的“城市入口”,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社区智媒体+智慧旅游+特色文化”千亿级新经济产业集群,增加城市发展源动力,跻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四是形成了初步理论实践体系。编辑出版《中国老旧社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新街坊·守望家空间”智慧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成都市人民政府社科创新二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创新三等奖。五是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同。先后四次在中国社区治理论坛上进行经验交流,在区域内开展的四川省、成都市“大联动微治理”系统平台创新实践,典型案例曾获2019年全国政法智能化创新案例(产品)奖、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奖,2020年青龙街道致强社区、双桥子街道新鸿社区分别获得四川智慧示范社区首批示范案例。

四、探讨与评论

基层社会治理长期存在“财政包揽、公司施工、社区旁观”等难题,成华区深刻领会“枫桥经验”时代内涵,因地制宜让信息化技术与社区现有设施有机融合,以社区为单元、街区为单位打造治理生态圈,探索构建市域治理现代化体系,对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工作具有积极的典范意义。

(一)坚持社区数据融合,努力实现零散向聚合转变

针对老旧社区难以建机房和配建智能设施等现状,坚持让“139+X”软件系统与现有软硬件系统平台有机结合,打造区(市)县级社区治理云平台,对接“智慧成华”数据中心,为分散系统接入提供“规范插口”,为可视化预警、决策、调度提供数据来源,实现硬件资源零散向聚合转变。目前,青龙街道通过引进电子科大数字有机体(类区块链-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利用3台社区服务器、智慧灯杆、1台交换机设备构建“大联动·家空间”街区治理,为昭青路社区等8个社区智慧化和街区守望哨建设提供云环境服务,节约机房等硬件投入200余万元。

(二)坚持区域融合,努力实现单一向均衡转变

针对各街道小区、社区、街区等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不均衡等现象,坚持让“139+X”软件系统与公建配套设施有机结合,打造网络社区综合体、“街坊家空间”“邻里指尖”熟人社区,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布局,实现社区管理向治理转变。通过打造可视化智慧治理中心、数字孪生体等,绘制智慧街区电子地图,集成城市管理、社会视频、安全隐患、社区生活服务等事项。依托院落“e共治+”系统,打造“街坊家空间”,构建院落+社团智慧朋友圈;依托社区“e共安+”系统,打造街区守望哨,构建3分钟智慧安防圈;依托街区“e共服+系统”,打造青龙新街口、新华坊、邻里月台、三街坊等家空间服务站,完善“天府市民云”公共服务“根系”,构建5分钟智慧生活圈。

(三)坚持机制融合,努力实治理向发展转变

针对社区造血难、政社互动不够等难题,让“139+X”软件系统与街区治理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党建联创、治安联防、资源联用、公益联办、环境联管、营造联动、事务联抓”全域治理新格局,实现社区智能向智慧转变。通过智慧街区云服务联盟,增加“社区基金”来源渠道;不断完善三社联动、联勤联动、政企社联动街区治理长效机制,以及社区民警+辅警、网格员、综治+楼栋长、单元长等的“1+3+N”专群联动和“街长助理·百姓城管”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专群力量科技配置和扁平化制度调度,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