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成都市自2015年起在党委领导下,由成都法院、工会等单位联合推动劳动纠纷多元化解试点工作,多部门协同治理劳动纠纷,以建设联动联调机制、搭建“一站式”平台、培育专业调解队伍三项工作为重心,实现了多元主体之间在纠纷预防、分流、处置、全域调解以及司法保障五方面集中集约,让大量劳动争议纠纷实质化解在仲裁、诉讼前端。
一、引 言(背景与起因)
成都是全国较早开展劳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地区,从2015年开始,在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市法院与市总工会等多部门一起,率先推进“七位一体”劳动争议纠纷调解机制建设试点工作。成都地区全面持续深化劳动纠纷领域多元化解成都经验的建设,在市法院、市人社局、市司法局、市总工会的协同配合下,至2020年12月实现了平台建设全域全面覆盖22个区市县的工作目标。成都法院、成都工会联合多部门协同共建,探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形成多元化解劳动纠纷整体合力。
二、成都市劳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概况(做法与经过)
(一)探源溯流: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的必要性、紧迫性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在西部地区对于劳动人口有着强力的“虹吸效应”。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和来蓉兴业人员的激增,必然伴随着大量的矛盾纠纷。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就是保民生。而劳动争议,通俗来讲是指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劳动纠纷的滋长对于成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对于稳定就业促进民生是首要的威胁。首先,成都劳动纠纷总量大,据统计,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是成都吸纳就业最重要的阵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了46%。2019年成都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1155.9亿元,增幅为8.6%,总额增速在全国排名第3名、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位,服务业对成都经济增长贡献率高64.4%。其次,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各地采取了包括隔离、封城、交通管制等各种必要防控措施,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劳动关系密集服务行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大量已经产生或处于萌芽阶段的劳动争议纠纷亟待化解。妥善处理好劳动争议纠纷,是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溯源治理实质化运行的有效载体,对于稳就业、保民生,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成都市委市政府将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处置机制建设纳入了《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施方案》、《成都市全面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支持群团组织履职的若干措施》。
(二)推动凝聚共识,引领多元解纷机制格局基本形成
在成都市委领导下,成都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领导小组牵头,同时由市法院、市总工会与市人社局、市司法局共享经验方法,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制定了四份配套性文件,为全域铺开试点工作提供了指引和范本。目前,基本形成了“围绕三个重心,推动四项机制,实现多元主体五方面协同配合”的劳动纠纷化解领域共建共治共享“成都经验”。即以优化联调平台建设、培育专业调解队伍、搭建线上信息系统的三个重心;畅通调解仲裁诉讼对接机制、做优司法确认程序、推动繁简分流适用、强化对内对外考核的四项机制,实现了多元主体在纠纷预防、纠纷分流、纠纷处置、全域调解以及司法保障五方面协同配合。
(三)重塑解纷格局,推动一站式联处平台搭建
成都市法院、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司法局坚持“将纠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的溯源治理工作思路,按照“事发地”及“方便群众”的工作方向,下沉纠纷发现渠道和解纷途径。搭建起以市级联处中心为原点,辐射22个区(市)县分中心,围绕区域性产业、工业园延伸出N个联络点的“1+22+N”的工作运行模式,形成了以市、区(市)县两级联处中心为核心,纠纷预防、发现、处置全部靠前的联调工作模式。同时,畅通集约化服务,设置调解、仲裁申请、司法确认、劳动监察举报、法律援助等窗口,实现了“一站式”对接模式。截止2020年12月31日,市中心累计接待来访群众5388人次,对符合条件、有明确诉求的案件依法进行了受理登记和移交。联处中心试运行期间,累计接收调解案件365件,调解成功155件,平均调解成功率42.47%,其中2020年10月至12月调解率分别为21.60%、45.24%、62.28%,逐步进入合理区间。2020年9月27日成都市级联动处置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多元主体之间职能职责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促成纠纷矛盾的快速化解。人民法院通过联处中心的协同办案机制,在涉群体性农民工讨薪、工伤信访等突发事件中前端介入并加大了司法强制措施力度,及时预防和妥善化解劳动关系领域重大风险。
同时,22个区(市)县分中心也相继搭建完成,截止到2020年底,各区(市)县共接待35142人次,调解9735件案件,涉及金额1.49亿元、职工11067人;调解成功5207件,调解成功率47%。溯源治理持续巩固,已在大成都范围内形成了武侯区“法治指导员”、成华区“网格联调”、双流“区诉非协同大超市”、大邑县“无讼社区”、新津区“法治诊所”、蒲江县“五老调解”等等实效型解纷品牌,重塑了成都解纷格局,形成了纵横联动、开放融合、集约高效的纠纷解决网络,最大限度提升解纷效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解纷需求,为百姓解忧,让正义提速,更好服务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四)发挥各方力量,保障调解力量壮大
成都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创造更多依靠基层、发动群众、就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和办法,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所在,也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2020年成都市总工会牵头成立“成都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整合了人民调解员、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工会律师、退休法官等资源,形成统一归口的劳动纠纷调解力量。同时,建立案件补助机制,将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经费纳入工会年度预算,对参与调解的机构或个人发放办案补贴,有力保障了人民调解效率和积极性。成都法院通过“特邀调解倍增计划”将劳动争议专业调解队伍纳入法院特邀调解组织范围,建立了专门劳动争议调解名册,定期进行业务培训,2020年度,成都法院聘用劳动争议特邀调解组织23个,举办特邀调解员培训班4期,499人经考试合格颁发特邀调解员证书。2020年从成都市受诉法院诉前委派调解数为3968件,调解成功2466件,两项数据较同期分别增加了12.26%和14.76%。
(五)做优劳动争议司法确认程序
成都法院不断探索优化司法确认程序,落实司法确认管辖标准。对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方式进行,在合法范畴内最大限度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强化司法确认执行力度,不断扩大网络查控范围,推动对被执行人财产全覆盖,用司法强制措施保障提升社会认同度。2020年度,成都通过非诉方式调解成功的案件中中2282件申请司法确认,赋予了人民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极大提升了非诉解纷的权威性。
(六)建设联动处置信息平台,大数据联动形成一张网
“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2020年3月,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启动建设“一站式劳动纠纷联动处置信息系统”将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与线上服务相结合,依托成都审判平台大数据与“和合智解”E调解系统,同时对接了人社部互联网以及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劳动纠纷实现“云上一站式”统一受理,建立劳动纠纷分类、分级、分流处理工作机制,形成劳动纠纷源头信息发现机制和处理机制“一张网”。
在矛盾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可就其具体诉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一站式受理平台或互联网平台提交资料,实现远程、跨区域表达矛盾诉求。符合受理条件的诉求,通过信息登记采集形成要素式申请事项表,录入联处中心信息系统,形成案件基础信息,进入后续调处工作流程。信息数据按照企业营业执照所属核准机关确定属地管理原则,结合市、区两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确定的管辖范围,分送市、区两级联处中心。当事人可选择“举报投诉”或“申请仲裁”两种维权方式,还可从调解员资料库自行选择调解人员或接受联处中心委派的调解人员,进行调解。在15个工作日内,对调解成功案件,当事人可通过法院“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或线下方式进行司法确定。未能调处的纠纷,由信息系统自动转入劳动保障监察处理或者劳动仲裁立案程序。“一张网”综合管理体系,提高全市劳动纠纷处置效率,缩短了当事人维权时间成本。
劳动纠纷大数据的运用和管理,首先,提高了全市劳动纠纷处置效率,降低了当事人维权成本;其次,使得多元主体之间能够及时开展纠纷预测、预警、预防、预置工作。重点加强涉众涉稳、重大敏感纠纷的分析研判和稳控化解,实现矛盾纠纷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人工手段做不了、做不好的事,通过一个平台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一站式、菜单式解纷服务,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成都劳动争议纠纷化解趋势向好(成效与反响)
成都是全国较早开展劳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地区。从2015年开始,在市委政法的指导下,市法院就联合市人社局、市司法局、市总工会等部门推动劳动争议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自联调工作开展以来,成都劳动人事争议诉讼案件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自2015年的16,554件下降至2019年的12,408件,降幅为25.04%。201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总工会来蓉调研期间,对成都地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中将纠纷解决端口前移给予高度肯定。
2020年在疫情和经济新形势下,成都法院联合市人社、市总工会多部门纵深推进劳动纠纷多元解纷工作,围绕“稳就业”的“六稳”目标开展联动联调工作,截止到2020年底仲裁前端受理劳资纠纷案件22864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从仲裁进入法院的诉讼案件11519件,同比下降14.03%。在受新冠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为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四、结 语(探讨与评论)
如何健全完善新时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如何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如何通过基层治理实现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提出的时代之问。成都法院、成都工会、成都人社等部门通过“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积极发挥角色定位功能,在联调制度建立、平台建设以及非诉调解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劳动人事争议仅仅是多元社会的单一方面,建立一个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是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力量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化解纠纷,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法院、工会、人社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在纠纷化解中的平台优势和职能作用,切实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