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生态文旅区:创新党建引领社区“生活汇”治理模式 破解新建城市社区

为破解新建城市社区治理难题,创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淮安生态文旅区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完善,形成了党建引领社区“生活汇”144N治理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

一、背景与起因

淮安生态文旅区是2008年开始开发建设的新城区,现已成为淮安市新的行政、文化、体育、教育中心,辖区面积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近10万,常住人口超20万,全区13个城市社区均是新建社区,其中10个是“村改居”社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内涵品质不断提升,又吸引了大量域外人员,基层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追求多元多样,新老问题相互交织、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给城市社区治理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探索多村并居、村居混居治理问题,满足新居民多元需求,让他们快速适应城市化生活,2015年正式启动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工作,通过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科学规划、创新探索,2017年探索形成了社区“生活汇”治理模式,初步完成了社区治理体系创新,2018年,获“2017-2018年度江苏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提名奖”。目前,绿地、滨河、板闸、悠园4个社区获批省级和谐示范社区。山阳湾、都市花园2个社区获批市级和谐示范社区。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社区报等主流媒体相继刊发我区社区建设经验。

二、做法与经过

(一)“生活汇”144N模式内涵

所谓“生活汇”144N治理模式,主要指汇合党建资源,强化“1”个核心;汇聚基层政府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力量、社区居民“4”方之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汇筑服务汇集、矛盾汇解、文化荟萃、情感汇融“4”个平台,解决多元需求;汇融“N”种方法,增强治理效能。

(二)主要做法

1.汇合党建资源,强化一个核心 。一方面,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区党工委建立“同心圆”区域化党建联盟,出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党建引领、完善组织体系、建强活动阵地、培育社会组织、凝聚共治合力五个工程。街道党委建立健全“大党委”,加强对辖区商圈、楼宇、社会组织、社区经济组织的引领。社区建立 “大党委”,在选举产生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的基础上,吸纳辖区内部分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会组织党员负责人等担任社区党组织班子兼职成员,从而为强化社区党委的引领合力提供组织保障。另一方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在职党员进社区长效机制,制定出台《生态文旅区在职党员到社区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办法及兑换细则》《在职党员到社区志愿服务管理考核办法》。鼓励退休党员参加社区服务,通过认领社区公益岗位、承担社区公益性工作、参加社区公益性活动等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汇聚四方之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1)有效发挥基层政府组织的主导推动力。建立健全各街道办、各职能部门分工包社区机制。职能部门与社区结对共建,帮助社区发展。有效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委属各部门指导支持帮助监督居委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为居民自治和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区治理服务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财力物力保障。探索厘清行政机构与居委会的权责边界,努力减轻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工作负担。

(2)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支撑力。一是完善新建社区居委会职能。出台《关于推进淮安生态新城和谐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清理社区“牌子乱象”问题,按照规定强化社区在环境管理、文化生活管理、社区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功能;积极举行各种便民服务活动,增强新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二是健全居委会下属各委员会。依法建立健全居委会下设环境和物业管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民生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六个委员会,成员由社区“两委”、民警、业委会成员、物业公司代表、志愿者等共同组成。三是促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居民自治有效衔接。科学划分网格,配齐专职网格员,实现网格员与社区“两委”成员、居民小组长等有效衔接;强化自治措施,推进居民自治,实现网格管理与基层治理有效衔接;建设信息平台,推进功能融合,实现网格管理信息与居民自治信息有效衔接。四是推进新型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内部竞聘与外部招引相结合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开展系统性培训,通过教育、挂职、交流等方式,有效提升能力素质;落实工资待遇自然增长机制,建立有序、有效的交流、上升和淘汰机制。

(3)统筹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力。一是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力。培育引进专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每个社区达到10个以上;完善社会组织奖惩制度,定期评选表彰优秀社会组织、优秀公益项目、公益先锋等先进典型。二是发挥驻区单位的协同参与力。与驻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整合驻区单位资源,积极推进区域化共建共治,发挥驻区单位在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协同作用。三是积极推进“三社联动”。着力完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促进“三社”互联互动互补,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三社联动”社区工作体系。四是发挥物业服务企业的协同参与力。社区“两委”指导监督物业服务企业认真做好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及时解决物业服务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

(4)积极发挥新建社区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力。一是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在活动中促进新建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融合,挖掘居民自身潜能,鼓励居民发挥自身所长,提倡从身边小事做起。二是拓宽居民参与途径。通过组建社群民意信息员队伍,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益性事业决策,强化居民协商意识、掌握协商方法、提高协商能力。三是组建文明志愿者服务队伍。组建文明劝导队、卫生服务队等等志愿者服务队伍,转变拆迁安置居民的落后生活方式,发掘居民自我管理能力,维护社区良好环境和良好秩序,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3.汇筑四个平台,解决多元需求

(1)筑强服务汇集平台,解决新建社区居民生活需求问题。一是推行 “一站受理、全科社工” 服务模式。在社区服务大厅设“一站受理”服务窗口,为社区居民及时提供民政、救助、社保、就业、医疗、计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全员全科社工”培训计划,对社区全体社工开展业务培训,确保全体社工全面掌握社区所有条线的业务,做到业务娴熟。二是完善便民服务设施。积极引进居民生活必须的服务企业和单位,为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便民生活服务,缓解新建社区居民群众的多样化高品质生活需求与新开发城市地区的生活服务设施有待完善之间的矛盾。三是推进社区“微服务”站建设。利用社区现有资源,结合实际,逐步推进社区 “微服务”站点建设,挖掘辖区居民中的人才资源,重点是发动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社区提供公益服务,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让新老居民在互帮互助中加强交流与融合。四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形成规模适度、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专业、运行高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2)筑牢矛盾汇解平台,解决新建社区矛盾纠纷问题。一是完善社区协商机制。出台《淮安生态文旅区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淮安生态文旅区城乡社区协商事项指导目录》,明确协商内容,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社区协商新局面。二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干部定期接访制度、包案化解制度、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矛盾纠纷化解回访制度等等。三是整合社区矛盾纠纷调解资源。充分挖掘社区矛盾调解人才,包括法律、心理等专业人才,利用社区矛盾调解室有效开展工作。四是成立社区红白理事会。针对拆迁安置居民落后的风俗习惯成立红白理事会,逐渐引导居民生活习俗的改变。

(3)筑优文化荟萃平台,提升新建社区居民文明素养。一是搭建居民文化活动平台。培育发展“百姓大舞台”、“老年大学”、“农民诗社”、“文旅读书会”等文化团体,推动形成一批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喜闻乐见、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服务项目,二是开展社区“三必做”活动。各社区每月必须组织一次道德评议活动,发现、宣传社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褒奖善行义举;必须组织一次居民议事活动,由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牵头,对涉及社区公共利益和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组织居民协商解决;必须开展一次时事政策或法治宣讲活动,将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时宣传到群众中。三是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以文明城市标准做好社区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氛围营造等工作,评比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文明市民,开展“爱我社区、美化家园、奉献社会”等活动,提升居民群众自觉维护社区洁净、舒适、安全环境的主动性。

(4)筑好情感汇融平台,促进新建社区居民情感融合。一是组建群众文化活动团队。举办“我们的节日”、最美家庭、好媳妇评比表彰等活动,组建社区淮剧表演队、广场舞表演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钓鱼爱好者团队等队伍,让居民在活动中增进情感交流与汇融。二是打造情感交流空间。在安置性社区打造“乡愁记忆馆”、村史博物馆、移植“乡情树”等特色乡情交流空间;在商品房社区,打造亲子活动空间,以孩子为纽带,促进居民之间、家庭之间情感交流与融合;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物业服务用房等等搭建居民客厅、党员先锋站等“友邻点”,逐渐形成“邻里圈”,进而融入“生活汇”。三是引进专业机构。积极引进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指导和带动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解决新建社区居民间的人际关系淡漠、彼此陌生而又希望增进交流的情感精神需求。

4.汇融N种方法,增强新建社区治理效能

汇融N种方法,是强调每个社区要结合自身特点,总结提炼符合本社区的治理方法。这里列举几个较成熟的工作法例子:

(1)“12345”工作法。发源于拆迁安置的悠园社区“12345”工作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记好1本民情日记,每天2次进楼道走访检查,掌握3种情况(户籍人员、公共设施、不稳定因素),对发现的问题4小时之内处理到位,开展服务“5到家”(走访到各家、各类意见听到家、建立感情心到家、细致工作做到家、好事实事办到家),从而强化社区组织的基础性作用。

(2)“以小促大”工作法。发源于拆迁安置的板闸社区的“以小促大”工作法强调“小信息汇成大数据”,通过党员和积极分子发挥信息员作用,收集和掌握社情民意;“小平台托起大服务”,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微信群、居民微信群等多种“小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元化服务活动,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居民群众互助和市场化便民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小气候优化大环境”,通过楼门、楼栋、小区等微治理推动整个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小网格推动大治理”,通过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动社区乃至基层社会有效治理。

(3)“多元融合”工作法。“党员与群众相融合”,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发现人民的需要和要求,按照人民的期望去开展工作。“小手大手相融合”,利用校社结对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让学生志愿者带动整个家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社工与义工相融合”,社工带动义工,义工辅助社工,社工通过专业知识指导义工组织专业化、规模化,并采取积分制管理。“网格化管理与居民自治相融合”,以创建和谐社区为抓手,发挥网格化精细管理优势,组织网格员深耕居民自治土壤,引导居民之间协商共同决策,让网格员、居民及组织相互支持,社区能力得到更强支撑,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共同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

三、成效与反响

经过几年的实践推进,“生活汇”144N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有效提升了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及居民素质水平。全区社区专职工作者总数达155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5%以上,本科学历的占75%;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人数超过66人,占总数的43%;居民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升,能够遵守城市文明规范,在我市表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我区8名书记和10名社区志愿者受到表彰,有30名居民被授予文明市民称号。

二是建立健全了破解村改居社区治理难题的各项保障机制。出台了《生态新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细则》,将4.5万拆迁安置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7000余名养老年龄段居民领取养老金,做到了居民养老有保障;发展15年一站式教育,保障了居民的子女就近接受优质教育;实施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确保居民医疗有保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居民就业转型有保障;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居民自治实现有效衔接;社会力量在社区治理中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强化;社区治理方式方法更加精准有效。

三是成功打造了社区“生活汇”实体化服务平台,改善了服务条件。在“144N”大模式下,发挥各方力量,充分利用社区“生活汇”实体化服务平台(此平台获2017-2018年度江苏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提名奖、淮安市政府2018年度创新创优项目二等奖等荣誉)持续开展“公益创投”等活动,先后投入项目资金100余万元,惠及居民群众5万人次。并且,平均每个社区已有10个社区社会组织,切实改善了为民服务条件,调动了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增进了互助互信的邻里关系,营造了社区的和谐氛围。

四、探讨与评论

我们认为该模式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各级党(工)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章立制、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全力推进。离不开高起点规划布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按照近中远期分步推进。离不开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创建人人乐聚、人人安居、人人愿居的信念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