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武侯区:坚持党建引领,打造“三联三立三破” 武侯双创助残新模式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委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助残资源,以创新打造武侯区残疾人双创中心为载体,积极探索构建“三联三立三破”的助残新模式,着力解决助残的痛点难点问题,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效应。

一、背景与起因

一是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二是推进“文创助残”是丰富残疾人精神家园的新路径。通过“文创助残”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服务需求,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文化体育公共服务的权益,更加多元化多渠道丰富发展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武侯区加快“文创武侯”建设的新路径、新要求。

三是探索“助残转型”是推动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课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社会治理的不断创新,残联组织如何改革创新,如何将残疾人事业转型发展,引领到进入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志愿助残服务的新时代,是值得思考和探索实践的一个课题。2018年以来,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成都市社会企业评审认定管理工作试行办法》《关于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培育社会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配套文件,大力培育创办和发展社会企业,鼓励以创新商业模式、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手段,探索实施扶贫帮困、养老助老、助残救孤等面向弱势和特殊群体服务项目,着力创新社会治理,解决社会问题。可见,如何推进残健融合、共建共享,把助残工作融入社会工作大局,营造社会力量参与助残服务新格局,打开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新局面,是推进助残事业转型发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课题。

二、做法与经过——创新“三联”

为深入推进武侯区残疾人小康事业全面进步,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寻求“三联”,努力构建助残新机制,着力探究解决助残的短板、盲区,提升助残能级,真正让残疾人得实惠。

一是实施“政企社联手”,搭建助残新平台。2018年9月,武侯区创新“政企社”(政府、社会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合作机制,联手打造助残新平台——武侯区残疾人双创中心(简称“双创中心”)项目。武侯区每年为双创中心提供25万元政府扶持资金和政策指导,浆洗街街道提供免费场地并负责项目管理。引入“一体两翼”的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即同一法人主体下的社会企业——四川一二三圆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圆梦科技”)负责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向双创中心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助残项目的开发和拓展;社会组织——武侯圆梦助残公益服务中心(简称“圆梦助残”)负责为双创中心残疾人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精准化的助残服务。

二是实施“两资源联动”,激发助残新动能。针对社会公益组织缺乏“造血”功能,断掉资金“输血”就难以为继的痛点短板,圆梦科技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其商业企业拥有的市场资源、公益组织占有的社会公共资源,进行优势整合,实施“两资源联动”:一方面,通过同一法人主体圆梦助残与政府的合作,为圆梦科技运作双创中心提供了免费场地、项目订单、资金扶持、宣传推广等必要性的社会公共资源,确保公益助残能正常启动开展。一方面,圆梦科技将商业市场资源不断向双创中心配套链接、流动汇聚,形成多元化、专业化的助残产业生态链,在完成公益助残使命的同时,通过开展残疾人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市场交易、无障碍旅游等商业活动,逐渐实现企业盈利“自我造血”,不断为双创中心可持续公益助残提供资金、资源等新动能。

三是实施“双需求联结”,满足助残新愿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商业市场、残疾人双方面的需求进行无缝联结、互动响应,确保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元、更精准、更优质的助残服务。一方面,根据商业市场残疾人用工、产品供货、客源供应等需求,合理引导残疾人形成与之相应的助残服务需求;一方面,开展入户精准问需调查1000人次,全方位收集残疾人各类需求60个,并链接匹配的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最后确定契合度高、操作性强的助残项目。截至目前,双创中心累计实施适应双方需求的助残项目10个,涵盖身心康复、精神文化、就业创业等各领域。

三、成效与反响——彰显“三立”

坚持“做细做精、做深做新”的理念,双创中心不断开拓助残新领域、提升助残新能级,致力构建完整的公益助残体系,从身体心理、精神文化、就业创业三个层面,帮助残疾人全方位“站起来”、“立起来”。

一是以修复康复“立心”。坚持帮助残疾人“立心”为先导,组建专业导师服务团队,组织开展康复瑜伽、心理按摩抚慰、人际交往、马拉松、权益保护、团队协作等各类素质活动30次,参与残疾人达400余人,科学指导、贴心服务残疾人心理缺陷修复、身体康复训练,帮助残疾人尽量“残身不残心”,走出自卑、重建心理,走出阴霾、重见阳光,保持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

二是以文创文旅“立人”。坚持帮助残疾人“立人”为核心,精准链接旅游、舞蹈、摄影、书法、绘画、手工艺创作等市场资源,创新开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活动,让残疾人走出家门开阔别样的人生眼界、融入社会展示别样的人生风采,帮助他们从文化上自信起来,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截至目前,组织残疾人外出开展无障碍旅游30次,出行人数750人;开设轮椅舞蹈班,累计培训残疾人25人,并组建10人的轮椅舞蹈队,编排节目8个,参加全国轮椅舞蹈比赛荣获第三名,并多次参加省市区慈善公益演出,受到了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的高度评价;开设掐丝唐卡文创助残项目,作品掐丝嵌画荣获四川省残疾人艺术节三等奖。

三是以就业创业“立业”。坚持帮助残疾人“立业”为根本,充分链接人力市场资源与创新创业资源,匹配就业项目、孵化创业项目,满足残疾人就业创业的需求,实现“残而不废”自力更生、立家立业的梦想。一方面,双创中心开设了掐丝唐卡制作、咖啡调制、糕点烘焙、精工织补、皮具美容等10多个就业项目,与60余家企业达成安置残疾人就业协议,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推荐就业1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80人。目前,掐丝唐卡就业项目被评为“成都市残疾人就业示范项目”。另一方面,开办创业训练营25场,参与残疾人600人,成功孵化书湘教育、馋爱膳食等7家创业企业,成功帮助2名残疾人实现创业梦想,解决8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愿望。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对武侯区引入社会企业,整合市场资源,实现“自我造血”可持续推进公益助残的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

四、探讨与评论——探索“三破”

双创中心通过创新助残“三联三立”,不仅为破解助残困局,提升助残能级提供了“武侯实践”,也为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塑造新商业文明提供了助残新模式。

一是为助残事业探索“破局之路”。一方面,由于政府标准化助残政策只能为贫困和重度残疾人提供低端服务,再加之专业化技术人才和服务力量有限,难以满足残疾人的多元化需求。双创中心通过政企社联手,实施市场化运作,满足了非贫困、非重度残疾人刚性政策之外的多元化、特殊性的需求,增强了残疾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助推政府助残从原来单一化、浅层次的物质救助向全方位、深层次的“立心”“立人”“立业”拓展提升,弥补了政策性助残的短板和盲区,破解了政府助残原来想办而“不能办”、“办不了”的困局。一方面,社会公益组织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因靠“输血”兜底,导致公益助残“照单下菜”,缺乏开拓助残新项目、满足助残新需求的动力活力效力。目前,圆梦助残不仅完成了政府购买的“订单菜”,还通过圆梦科技不断的“造血”供给,持续推出了更多适合残疾人的“新品菜”“特色菜”,解决了公益助残长期以来活力不强、效率不高、可持续发展受限的困难与问题。

二是为社会治理提供“破冰之鉴”。社会企业是将商业模式与公益目标相结合,致力于以商业策略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组织。圆梦科技通过圆梦助残在双创中心自然获得了必要的社会公共资源,有力打破了社会企业初创时期缺场地、少资金、无订单等瓶颈问题。同时,通过链接自身拥有的商业市场资源,不断开发新的助残项目,又推动了社会企业的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因此,双创中心通过引入“一体两翼”的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实施“政企社联手”“两资源联动”“双需求联结”的运营模式,也为壮大社会企业发展,探索打破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政策制度、方式手段等方面的坚冰,破解养老、健康、教育、环保、垃圾处理等其他社会痛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思路、新方案。

三是为塑造新商业文明提供“破题之策”。目前,相继吸引上100家商业企业和工商个体户加入到双创中心的公益助残事业中来,产生了良好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应。一方面,在开拓业务领域、降低企业成本(如安置残疾人就业、订购残疾人劳动产品等)、提升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赋予了商业企业更多更强的能力与能量,提高了商业企业服务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信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上100家的商业企业和资本为公益助残而汇聚武侯,为进一步挖掘和创造企业的社会价值,区域旧商业文明向新商业文明转变“破题”迈进,也为引导更多的商业企业以商业方式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商业与公益“并举共赢”,推动新商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武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