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社会治理水平是检验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试金石”。近年来,苏州市相城区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打造“四个一”体系,即建设一个集成指挥中心、优化一张基层网络、完善一个责任体系、建立一个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以“相城之治”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相城区是苏州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城区之一,全区总面积48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0万。2020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6.3亿元,增长13.5%,是江苏地方财政收入百亿级县区中,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地区,增速连续四年保持苏州大市第一。首次获评江苏省2020年度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首次跻身2020年度苏州市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相城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强集成指挥,打造治理中枢
高效的社会治理离不开高效的指挥中枢。长期以来,区镇两级缺乏一个统筹社会治理的综合指挥中枢,导致政府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治理合力。2020年,相城区按照“相融相合、互联互通、共治共享、集成集聚”的目标,率先在全省建成区、镇(街道)两级集成指挥中心。一是全面整合。作为江苏省机构改革区级试点单位,相城区在省编办的支持下,率先建设区、镇(街道)两级集成指挥中心一体化平台。镇(街道)平台综合设置党建引领、审批服务等6大模块,充分整合区域内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与区级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区集成指挥中心目前汇聚区级层面工单来源渠道30余个,真正实现一网整合、一网统管、一网流转;9家与社会治理有关、内设指挥中心的政府部门集中进驻办公,持续强化力量整合、资源整合。二是系统集成。部门进驻不是简单集中,而是业务的高度集成,改变“政出多门、基层无所适从”的格局。区集成指挥中心全方位、全领域整合全区资源要素,实现信息采集、数据交互和指挥调度一体化。整合原综治联动中心、公安指挥中心、交通管理中心职能和应急管理、民政、水务等热线,实现职能集成;融合区“网格化社会综合治理联动平台”“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等84个系统平台,实现系统集成;对接“12345”便民、数字城管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数据来源,实现业务集成;综合运用视频监控、信息流转、视频连线,支撑现场可视、远程指挥的立体指挥调度,实现智慧集成。三是高点定位。作为社会治理的指挥中枢,相城赋予区集成指挥中心三种内涵,即社会治理数据汇聚研判中心、综合协调指挥调度中心、治理质态评估分析中心,提高社会治理的系统性、协同性。2020年,区集成指挥中心共受理处置事件218.27万件,整体办结率为99.33%、满意率为99.52%。
二、加强基层网格,夯实治理根基
网格是社会治理这台“机器”最小的“螺丝钉”,但“螺丝钉”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治理“机器”的运转。在网格化治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设置层级过多、人员身份多样、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对此,相城区着重从三个方面优化。一是重在“瘦身”,压缩网格层级。网格治理的末端触角在自然村、居民小区。过去把镇、村作为一级组织机构设立网格无实质意义,反而增加了层级。2020年,相城区取消了镇、村两级网格,整合为一个层级网格。同时,针对原有网格内人员身份复杂、责任难以落实的情况,统一明确“一长两员”,即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确保责任精细化、治理优质化。二是重在“强身”,党建引领赋能网格。明确每个网格必须建立党支部,由网格长担任支部书记,网格支部下面设“楼栋党小组”,党小组下设“党员中心户”,所有党员入网参与服务管理,将基层党建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三是重在“健身”,提升网格力量配备标准。整合原有城管、公安、应急、环保等多个专业网格为一个综合网格,明确网格长由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专职网格员由1名增配至不少于3名;兼职网格员不少于5名,由村民小组长、楼道长、物业保安骨干和志愿者等构成。同时,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多部门联合培训和专项主题培训相结合、分散自主培训和巡回集中培训相结合,知识讲座和实战练兵相结合,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业务培训50余次,涉及培训人员超5500人次。通过多层次、多样化、跨领域业务培训、技能比拼,强化网格员业务能力,提高网格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网格管理质效。
三、完善责任体系,凝聚治理力量
目前,全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由区级条线部门力量、镇(街道)执法管理力量,村(社区)自治组织力量、基层综合网格力量、物业保安社会力量等五个方面构成。相城区通过构建“责任链”,系统整合各项力量,形成最大合力。一是明确条线职能部门责任。围绕网格“以发现问题为主”的职能定位,各条线部门明确网格员工作范围、工作要求,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下沉业务指导,协同解决网格中的突出问题。统筹政法部门资源,全覆盖推进“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进网格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三官一律”进网格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群众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服务、深化平安建设的新路子,实现化解矛盾、调解纠纷关口前移。二是明确属地责任。除属地街道主要负责的网格设置、人员配备、队伍管理、绩效考核等工作外,在深化综合执法改革过程中,将涉及人社、住建、城管等基层发生频率较高、群众关系密切、专业技术适宜的权限交由镇(街道)行使,遵循“重心向下、综合执法、分片包干”工作要求,各镇(街道)划分3至4个执法片区,所有执法人员下沉网格,落实“网内巡防我负责、网外执法我有责、全域监管我尽责、出了问题严追责”的“四责”机制,做到执法力量“一杆子插打底”。三是明确村(社区)“两委”班子责任。网格是村(社区)履行自治职能的重要载体。村(社区)书记主要负责辖区网格设置、力量配备、责任压实、网格党建、沟通协调、培训管理等八方面职责;“两委”班子成员直插一线兼任网格长,为具体网格管理第一责任人,负有优化网格分工、每周听取网格工作、加强网格员考核管理等六项职责。四是明确网格员责任。改变过去“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好”的情况,精简明确网格员“四管四员”的八大基本职责。“四管”即围绕人、房、物、事四大管理要素,以“口诀化”的形式,明确管理范围,易懂易记。“四员”即当好问题发现员、现场规劝员、问题上报员、协助处理员。五是明确物业公司责任。疫情防控期间,物业管理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无论是乡村振兴、城市更新还是公共服务,都与物业服务息息相关,物业公司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恰逢其时。对此,相城区探索推动“网格+物业”社会治理机制,明确物业公司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充分利用物业保安人员紧靠前端的优势,发挥其在巡逻防控、矛盾联调、信息排摸、车辆管控、治安防范等方面的辅助作用,提升社会共治实效。
四、健全工作机制,保障治理常态
要使社会治理这台“机器”高效运转、常态长效,关键靠机制作保障。一是“吹哨报到”机制。“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网格员发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平台上报,镇(街道)职能部门必须报到解决问题;镇(街道)解决不了的,平台上进行二次“吹哨”,区级职能部门必须报到解决。明确“网格事项数据流到哪里,执法监管责任跟到哪里”,这一机制解决了“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问题。二是预测预警机制。依托集成指挥平台海量数据,运用视频监控、移动图传、感知设备图像识别等系统开展研判预警,对搜集掌握的各类重大隐患、苗头动向,及时开展研判分析、风险评估、提前预警,实现风险隐患早识别、早防范、早控制。集成指挥中心与公安110建立涉稳风险联合研判预警机制,对110接警、12345群众求助中发现的涉稳苗头第一时间相互推送,启动联合研判会,通过集成指挥平台将指令迅速传递至属地板块与条线部门提前介入,前置风险研判,前移突发风险隐患处置关口,自集成指挥中心成立以来,已预警化解各类风险105起。三是强化联动机制。集成指挥中心内设综合指挥室,统一协调推动部门联动、条块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比如,疫情防控期间,以集成指挥中心为信息双向传输轴线,形成热线、平台、网格多元应用的防控体系,织密一张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防控网络,实现人员管控、巡查走访、物资保障、防疫宣传、信息汇总等功能聚合作用。四是考核奖惩机制。区集成指挥中心对区级机关职能部门进行考核,并按下考一级的方法,对镇(街道)、村(社区)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纳入综合绩效考核,与经济报酬挂钩。特别是对网格员,建立网格员星级评定制度,每年评选优秀网格长、网格员。对连续两年绩效考核列全区前十位的网格员,在转隶晋升、荣誉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对该发现但未发现问题、导致发生严重事故,或一年内二次被曝光造成影响的专职网格员,解除劳动关系;对工作不力的村书记、网格长予以调整。
五、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检验治理实效
为检验改革措施是否有效,2020年8月至11月下旬,相城区组织开展实践练兵,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以车辆乱停乱闯、垃圾乱倒偷拍、出租房安全乱象等“三乱”问题为重点,设立百日攻坚行动红黑榜制度,倒逼网格化建设,倒逼网格责任落实,倒逼网格作用发挥。百日攻坚行动的实践证明,这一社会治理改革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一是工单处办率大幅提升。及时办结率达99.4%,文明城市创建类工单整改率呈倍数增长,攻坚行动开展前仅30%,攻坚行动期间及时整改率达90%以上。及时整治了企业生活污水排入雨水管网、民房私搭乱建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二是工单处办时间大幅缩短。社会治理相关问题工单平均处办时间,由行动前的10天缩短至3天,平均满意率达到了100%。三是网格工作责任有力压实。通过百日攻坚行动期间,对各地网格平台和网格员的综合研判、快速反应、高效处突等能力进行了高压测试,大大提升了集成指挥下的网格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