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公安局:完善提升“一村(格)一警”工作

一、背景与起因

全省公安机关推行“一村一警”长效机制,是大力加强“双安”“双治”“双基”、深化平安河南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时期农村警务创新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

二、做法与经过

平顶山市公安局的“一村(格)一警”工作,从2014年开篇破题,到纵深推进,再到完善提升,经过近七年的接续努力,取得了长足发展,推动了全市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整体提升。

(一)开篇破题,在全市农村地区启动“一村一警”。

2014年9月16日,全市公安机关“一村一警”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印发了《平顶山市公安局关于在农村地区全面推行“一村一警”警务模式的意见》,成立了一村一警工作领导小组,确定舞钢市公安局、鲁山县公安局为试点,先行先试,年底前在试点地区初步建立起“一村一警”警务模式,2015年上半年在全市农村地区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一村一警”工作正式启动。

各县(市)区局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对本地“一村一警”工作作出了科学安排。鲁山针对全县有555个行政村而全局只有370名民警的现状,提出了“一警两干进一村”的工作思路,即由一名政法干警分包一个行政村,与两名参加驻村工作的机关干部配合,入村开展平安建设工作。舞钢在全市推行“一警两员”保村社警务模式,“一警”是从局直单位选派217名民警分包各个行政村和社区,“两员”由乡、镇办和派出所的部分治安巡防队员以及各村、社的治保人员(或大学生村官、包村干部)组成,作为治安辅助力量,与警务室和警务工作站民警共同开展工作,形成以警务工作站为点,以警务室为块,以派出所为片的多层次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宝丰县在全局范围内公开选调44名警务室专职民警,为每个警务室配备2名乡镇干部,建立270个警务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配备1名局机关民警;同时,设立了“一村一警”专项经费,解决包村民警交通等相关的经费支出。郏县针对警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名民警同时分包一个或相距较近的两个行政村的工作模式。叶县将任店镇、仙台镇确定为推进“一村一警”工作的试点乡镇。石龙区为辖区每个警务室配备1名责任民警和2名辅助力量,建立警务工作站21个,从机关选派21名包村民警分包行政村。

2015年,市委政法委将“一村一警”工作纳入到全市平安建设考核,上升到党委政府层面强力推动。市局党委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机制性、体制性和保障性问题。先后出台了《社区(驻村)民警与包村民警工作衔接制度》《包村民警职责任务》《包村民警工作规范》《包村民警考评办法》《情报信息研判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为包村民警编印了工作手册、工作台账和警民联系卡,规范了警务室和警务工作站的建设标准,有效解决了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市公安局将“一村一警”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年度绩效考评,每季度都要对各县(市)区局的工作推进情况、硬件建设及民警配备情况、工作机制建设情况等方面二十余项内容,逐项进行考评打分。通过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警务室民警和包村民警的工作内容作为表彰奖励、提拔晋职的重要依据,先后评选出“十佳社区民警”“十佳警务室”“二十佳包村民警”“二十佳信息采集能手”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市公安工作会议、全市治安管理工作会议上予以隆重表彰。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一村一警”工作初步实现了警力下沉,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提高了群众“见警率”“安全感”“满意度”,实现了警务模式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问题的转变,“一村一警”长效机制在深化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中优势日益显现。

(二)拓展空间,实现“一村(格)一警”全覆盖。2016年,全市公安机关创新工作思路,科学谋划推进,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倾力打造平顶山公安“一村(格、店)一警”工作特色品牌,全市“一村一警”工作坚持稳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为维护大局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强化制度设计,精心谋划推进。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对深化“一村一警”工作高度重视,将“一村一警”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市公安局在前期“一村(格)一警”建设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将大型商场、医院等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纳入管理,增加“一店一警”模式,形成平顶山“一村(格、店)一警”特色。市局印发了《平顶山市公安局关于深化“一村(格、店)一警”工作构建网格化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出台了《“一村(格、店)一警”工作考评办法》《社区民警工作规范》《社区民警工作考核办法》《社区警务辅助人员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做专社区民警,细化职责任务。按照“一室一警或一室多警”的标准配备社区民警,严格落实6大职责15项具体任务,出台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做到既有基本任务量的要求,又有总体目标的统筹,化整为零、依次推进。加紧辅警招录,强化力量保障。依法依规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市、县两级政府分别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社区警务辅警人员,专职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其中市内5区所招录辅警的工资经费从2017年起纳入市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县(市)所招录辅警的工资经费分别由所在县(市、区)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建好警务室站,提供硬件支撑。将警务室(站)建设纳入当地基层组织办公和生活用房及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使警务室建设与基层组织办公、服务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合署办公。同时,在警务室、警务工作站建设中,各地还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打造出了一批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生活气息、工作气息、文化气息,凸显社区民警、网格民警特性的警务室、警务工作站,实现了“一室一亮点、一站一特色”。注重科技应用,信息引领实战。借助网上信息平台和网下智能终端设备,社区民警、辅警进行全方位基础信息采集、录入、修正、补充等工作,实现“工作即采集、采集即录入、录入即应用”的“一村(格)一警”工作模式。

(三)丰富内涵,实施“一村(格、店)一警 ”工程。2018年,按照“持续巩固硬件、创新跟进软件”的工作思路,把“一村一警”工作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带动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深入和加强,全面开拓基层基础建设新局面。印发《平顶山市公安局关于开展打造“一村(格、店)一警 ”品牌工程助推平安乡村(社区)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丰富“一村一警”工作内涵,持续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全力打造农村地区“一村一警 ”、城市地区“一格(店)一警 ”品牌工程,着力服务平安乡村(社区)建设。通过“ 党建”,进一步凝聚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实现党建引领全覆盖。通过“ 警力”,健全社区民警为主体、社区辅警为辅助的网格化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实现警务力量全覆盖。通过“ 群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安防范和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实现群防群治全覆盖。通过“ 科技”,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引领基层警务的引擎作用,实现科技支撑全覆盖。通过“ 宣传”,准确把握、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新期待,全面提高群众法治素养、道德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同时,把社区辅警纳入市局人才积分培养计划,出台了《平顶山市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日常管理办法》《平顶山市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保密管理办法》《平顶山市公安局社区辅警考评细则》等文件,制发了《警务辅助人员物品移交登记表》《警务辅助人员考评情况报告表》《警务辅助人员请假审批表》等表格,通过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职责范围,加大考核力度,加强规范化管理,积极营造社区民警辅警立足本职、扎根基层的浓厚氛围。

(四)深化提升,创新发展“一村(格)一警”机制。2019年,全市公安机关将“一村(格)一警”工作置于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最基础的防控单元,以“大走访、大排查、大清零、大稳控、大应用”专项活动为载体,以“两任、两抓、两调”为抓手,以智能平台推广应用为重点,着力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不断丰富“一村(格)一警”工作内涵和外延,以提高基层民警末梢发现、动态管控、基础防范、服务群众能力为目标的“一村(格)一警”警务模式,带动全市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整体水平大跃升,成为平顶山公安有效破解警力不足、基础不实、防范不牢、服务缺位等诸多难题的有力武器。精心谋划,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市局先后5次召开党委会、3次召开局长办公会,2次召开分县局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一村(格)一警”工作组织开展情况,重点解决机制性、保障性、管理性问题以及工作中遇到实际困难。精准施策,切实加强制度保障。印发《全市公安机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质量推进“一村(格)一警”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优化警务配置、打造专职队伍、提升履职能力、健全工作机制等创新举措,持续加强基层基础,深入推进“一村(格)一警”工作。同时,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印发《关于推进“一村(格)一警”工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通知》,通过全面推行驻村(社区)民警(辅警)在村(社区)党组织或村(居)民委员会兼职制度,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驻村(社区)民警(辅警)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加强社会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工作合力和长效机制。会同市司法局印发《关于深化“一村(格)一警一法律顾问”工作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意见》,通过建立村(格)警务室和村(居)法律顾问联动机制(警法联调)、建立村(格)警务室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动机制(警调对接),不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着力推动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有效遏制“民转刑、刑转命”案件,严密防范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有力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精确指导,切实提升落实力度。警务室站进一步优化,警务装备进一步提升,警务力量进一步充实,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群防群治力量进一步加强,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

(五)驰而不息,大力开展“五零”平安村居创建。2020年,印发《全市公安机关“一村(格)一警”“五零”平安村居创建活动方案》,建立了定期向党委报告、通报讲评、常态化督导检查、治安乱点滚动排查、科学的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宣传报道等六项工作机制,在全市公安机关强力推进以零发案、零事故、零非访、零黑恶、零黄赌毒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警”“五零”平安村居创建活动。全市公安机关充分发挥“一村(格)一警”机制优势,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脚板 科技”理念,按照公安部“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要求,依托一村一警智能平台,通过强化基础警务保障、强化警务力量配备、强化工作机制建设、强化信息化覆盖、提升发现能力、提升防范能力、提升化解能力、提升服务能力等“四提升四强化”工作措施,着力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查问题、治乱点。通过开展争创活动,全市实现“五零”目标的社区110个、行政村2077个,用村格的小平安,汇聚巩固了全市的大平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成效与反响

七年来,市公安局党委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在市委、市政府和公安厅的坚强领导下,树牢“脚板 科技”理念,持续深化以“转作风、强基础、化矛盾、保民安”为主题的“一村(格)一警”工作。经过7年的接续奋斗,全面构建起“党建引领、网格管控、科技支撑、共建共享”的基层警务新模式,达到了“民警得锻炼、治安得稳定、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效果。具有平顶山特色的“一村(格)一警”工作,已经成为推动重点业务工作实现突破、乃至推动整体公安工作实现提升的“金钥匙”,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平顶山贡献了较为完善的经验和做法。

(一)始终坚持党委、政府领导。7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推动“两任”落实、增加辅警配置、解决基础设施、保障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了“一村(格)一警”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了“一村(格)一警”工作的顺利推进。正是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才形成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网状治理新模式,凝聚起“一村(格)一警”的强大合力。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村(格)一警”之所以赢得群众的普遍支持和广泛赞同,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多年来,全市社区民警辅警扛起使命、带着感情,深入大街小巷,走进田间地头,当好“六大员”,办好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正是由于贴近群众的现实需要,围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积极实践,才激发出群众的参与热情,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一村(格)一警”工作才迸发出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三)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行“两任”模式,积极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开创了基层社会治理新途径;建立“两调”机制,构建矛盾纠纷联动化解体系,努力实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交得出去;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一村(格)一警”优势,全面参与构筑严密防控网,守牢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第一道防线”,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正是由于找准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着力点,“一村(格)一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展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基石。

(四)树牢大抓基层基础工作导向。在“一村(格)一警”工作中,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持续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正是由于打出了一套夯实基础、巩固基层的组合拳,“一村(格)一警”的根基才能打牢,基层社会防控体系才能“服水土”“接地气”,更有持久力。

(五)坚持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牢固树立“脚板 科技”理念,大力推广应用“一村(格)一警”智能工作平台,大幅提升了基础工作效能,推动“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变。正是由于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绝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大数据资源,才能为“一村(格)一警”插上“科技翅膀”,实现了科技支撑下的战斗力倍增。

(六)保持迎难而上、久久为功的精神状态。“一村(格)一警”是我们对基层警务作出的一次大胆改革和创新,从开篇破题、到提档升级、再到深化提升,每一步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只能“奋力蹚出一条新路子”。全市公安机关迎难而上、破难而进,锚定钉钉子精神和战略定力,保持一抓到底、积跬步而至千里的韧劲,视困难为考验、把挑战当机遇,种好一块块“示范田”,建成一个个“样板间”。正是由于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攻坚克难、驰而不息的进取精神,才能跨越沟壑,战胜困难,探索出一条符合平顶山实际、具有平顶山特色的基层警务新模式。

四、探讨与评价

“一村(格)一警”就像治安网格“大棋牌”中的小棋子,能够第一时间收集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时间发现社会稳定隐患、第一时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下好了小棋子激活了治安防控体系的整盘棋。“一村(格)一警”工作以民意为基础、以民意为导向,夯实了基层基础,推进了警民合作,拉近了警民距离,使情况了解在一线,措施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服务体现在一线,工作完成在一线,极大地提升了治安防控水平,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今后,我们将在“一村(格)一警”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做文章,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党委满意、政府满意、群众满意”这一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