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法院:实施三次分流,强化七个支撑 着力解决案多人少矛盾

一、背景和起因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法院是全省案多人少矛盾最为突出的基层法院,近年来收结案数连年位居全省基层法院前列。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别受理案件22329件、28695件和27150件。员额法官人均收案数分别达到406件、522件和399件,分别是全省员额法官人均收案数的3.5倍、3.6倍和2.4倍。面对案多人少的现实处境和巨大压力,甘州区人民法院把破解自身难题放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框架中去思考谋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枫桥经验”精髓,积极探索“三治”融合的路径,构建了实施“三次分流”,强化“七个支撑”的配套体系,努力破解案多人少的突出难题,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二、做法与经过

(一)实施三次分流。

一是向区综治中心分流。充分利用甘州区综治中心成立的有利契机,提请甘州区委政法委出台《甘州区矛盾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暂行规定》,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对20余类简单民事纠纷,经立案庭审查登记后,引导当事人到综治中心先行调解,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的案件,由调解组织制作调解协议,并引导当事人立即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案件,综治中心及时将案件材料退回法院办理立案手续。2019年以来综治中心成立以来,区法院共向综治中心分流各类矛盾纠纷7952件,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化解1879件。

二是向审前调解中心分流。从退休法官、律师、人民陪审员中选聘72名特邀调解员,在法官的指导下开展审前调解工作。案件受理后,经立案庭审查甄别、当事人自愿选择,将适合审前调解的案件分流到审前调解中心,由特邀调解员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2019年以来,速裁团队对4842件简单民商事案件进行审前调解和速裁审理,占到了全院一审民商事案件的25.6%。

三是向专业审判团队分流。推行“门诊式”审理模式,将买卖合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借款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案件分流到专业化审判团队,对批量的同类案件统一排期开庭,集中时间多案同审、多案连审。原则上当庭调解、当庭宣判、当庭制作并送达法律文书。不仅实现了案件的快审快结,而且有效避免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发生。

经过三次分流,剩余的疑难复杂案件和新类型案件分配给院庭长和其他业务素质高、经验丰富的法官进行精细化审理,真正做到简单案件快速审理,同类案件专业化审理,疑难复杂案件精细化审理。

(二)强化七个支撑。

一是诉调对接无缝化。加强诉讼引导,充分告知当事人诉前调解和审前调解便民、高效的独特优势,增强当事人对诉前调解和审前调解工作的认识。加强与综治中心的协作沟通,做好诉前调解与司法确认无缝对接。各乡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成功的案件,可就近到辖区人民法庭申请司法确认;到院机关申请司法确认的案件则由专门团队统一办理。诉前调解成功双方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当日作出确认裁定;区综治中心调解不成当事人申请立案的,通过“绿色通道”快速登记立案。特邀调解员调解成功的,由审前调解中心的法官直接签发调解书;调解不成功的,由审前调解中心的法官直接开庭进行审理、判决,实现了“分调裁”的有序衔接和高效运转。

二是审判团队专业化。结合近三年(2016-2018)各类民商事案件收案数量、繁简类型、专业化程度三大要素的分析结果,根据每个法官的业务特点,组建买卖合同、金融借贷、劳动争议等7个专业化审判团队,集中审理对应的同类案件,使每个法官的专业特点和业务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组建法官助理团队,对法官助理进行集中管理、集中调配、集中培训,在诉讼流程中承担组织庭审调解、草拟法律文书等工作,有效减轻法官的工作压力。

三是办公办案信息化。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助力审判执行工作提质增效。全面推行电子卷宗随案生成,通过对电子卷宗的深度应用,实现法律法规、同类案例推送、自动生成裁判文书功能,为法官文书写作提供便利和有益参考。建成庭审语音识别系统,快速、准确地记录庭审实况,减轻书记员庭审记录的工作压力,确保庭审记录的完整准确。建成法院、检察院、看守所三方远程视频庭审系统,实现了简单刑事案件三地同审,提高了刑事案件庭审效率。建成互联网法庭、音视频调解室,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互联网参与庭审,快速解决矛盾纠纷,减轻当事人诉累。大力推广电子送达,依托“法院短信送达平台”,解决“送达难”问题,提高了办案效率。

四是保障服务社会购买化。在人员编制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引入社会化服务是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区法院将办公楼及派出法庭物业管理、干警餐厅运营等工作整体外包给专业的企业团队,签订合同明确责任义务,确保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使运行成本大幅下降,责任更加明确,服务更加精细专业。

五是辅助工作集约化。甘州区法院对标最高人民法院目标要求,建成功能涵盖导诉分流、诉调对接、司法确认、登记立案、跨域立案、审前调解、财产保全、鉴定评估、信访接待、集约送达等11个方面的“一站式服务、一站式解纷”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中心,全面发挥其作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平台的指挥、引导作用。

六是法律文书模板化。推行要素式裁判文书,制定各类案件裁判文书模板。对民事调解书、撤诉裁定、管辖权异议裁定等格式基本一致的文书以及一些常用的程序性文件,拟定可以重复使用的模板,在需要时直接调用并适当更改内容,节省撰写裁判文书的时间。

七是绩效考核科学化。充分研究论证,根据案件类别对案件的难度系数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建立案件权重指标体系,使绩效考核更加科学、公平。高度重视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岗位调整、提拔任用、晋级晋档的重要依据,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干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成效与反响

一是“三治”方式得以深度融合。通过司法审判,发挥司法“定纷止争”作用,以“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得以实现;通过审前调解,特邀调解员“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使“情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作用得以彰显;通过诉前调解,让基层组织调解矛盾纠纷,使基层组织的“自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了“三治”融合,完善了社会管理体系。

二是诉源治理工作不断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有效构建和运行,改变了过去法院“单打独斗”的工作状态,诉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司法功能不断向诉前拓展、在诉中强化,促进了诉讼压力缓解、司法能力和办案效果的提升,形成了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格局。

三是案件数量“井喷式”增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2015-2017年,甘州区法院收案数分别为13841件、22329件、28695件,年均增长率达41.9%。2018年,甘州区法院收案27150件,同比减少1545件,在连续多年持续高位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2019年,民商事新收案件数量与上年基本持平。

四是办案质效进一步提高。2019年,甘州区法院结案数达到26902件,比上年增加3756件,员额法官人均结案数达到402件,同比增加62件。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仅51天,较2018年减少7天,调撤率59.2%,同比上升2.8%,上诉案件二审改判率降低到9.5%,同比下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