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百姓安,则国家稳。乡村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头戏,是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的重大课题。淮滨县邓湾乡地处淮滨边界,南临淮河与潢川相望,辖13个行政村147个村民组,总人口7345户34768人,水路通达,人员流动较大,近年来,邓湾乡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加强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构建出“网格化管理+首问负责制+四责协同”的乡村治理模式,在服务民生、化解矛盾、守护平安和涵养民风、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良好实践效果。
一、顶层设计,打造“三位一体”治理模式
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主攻方向,创新实践“网格化管理+首问负责制+四责协同”社会治理新模式,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首问负责制为关键,以四责协同为保障,推动社会治理工作关口前移、触角延伸、重心下沉,构建“多元化参与、网格化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打造“2+3”网格化管理体系:即两套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分别为乡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与村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两套管理体系相互套合、相互支撑,切实发挥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乘数效应。一是乡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由乡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组成,建立乡、村、组三级网格,乡党委书记负责乡级网格,责任组长负责村级网格,乡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分包147个村民组。二是村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村组干部和无职党员全员参与,鼓励动员乡贤参与,建立村、组、户三级管理网格。村支部书记负责村级网格,村两委干部负责村民组网格,村民小组长、无职党员、乡贤等分包农户,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到户、责任到人。
2、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2016年以来,在网格化基础上,邓湾乡大力实行信访事项“首问、首访、首办”责任制,切实注重抓平时、抓基础、抓化解、抓反复,推动社会治理工作重心下移,面向基层。一是明确首问主体:凡是第一个接到信访人面询、电话的第一个网格员即为首问责任人。二是明确首问责任:要求首问责任人一经接访,对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信访问题,要责无旁贷地进行解决;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做好解释说明,指引办理,并逐级向网格长汇报,协调有关部门、人员一同解决。对于重点问题,经乡主要领导研究批准交办信访办牵头办理。同时要求乡村两级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不得推诿扯皮。三是明确首问过错责任追究:对不履行首问责任制,情节轻微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分并调离脱贫攻坚责任组。
3、充分运用“四责协同”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四责协同”机制,通过三单四链五法,推动党组织主体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与班子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责任四方责任协同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工作、责任闭环。一是“三单”促明责知责。通过《问题隐患(确认)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三项清单,认真查找突出问题和风险点,并制定针对性工作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实现隐患问题排查整改责任清单化、具体化。二是“四链”促履责督责。通过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形成乡党委→村党支部,乡纪委→村监委会,乡纪委→班子成员→责任单位,乡纪委→村党支部→责任单位相关部门间有机协同、层层传导的责任链,推动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压实。三是“五法”促考责问责。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绩效考核、执纪审查考核、常态化提醒约谈、责任倒查追究、容错纠错五项机制,推动各责任主体人人担当、层层担当、共同担当。
二、线上线下,构建实用完备支撑体系
邓湾乡从阵地、队伍、制度、网格建设等方面入手,纳入“书记工程”,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不断夯实社会治理模式的运行基础。
1、加强阵地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将原来的综治、司法、信访、党群便民服务等部门整合在一起,成立邓湾乡综治便民服务工作中心,并设立办事大厅、信访接待室、社会心理服务室等若干个功能区,实现了集中办公,集成服务;投入近500万元,高标准打造13个村党群服务中心,并配套建立文化广场,提升了服务能力;投入100余万元对村庄视频监控点位、设备、传输等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及时进行织网补点和升级改造,并全部上传“雪亮工程”后台和派出所监控中心,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
2、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打造专职队伍。统筹乡村组三级干部明确乡级网格员70名,村级88名,村民组147名建立三级网格组织、分包到户,在原有网格员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协同部门社会工作者组建政策宣传队、志愿服务队、说理团、政策宣传队、巡逻队等队伍,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二是扩大社会参与。村党支部牵头,组织思想觉悟高、公益热情高的老干部、老党员、乡贤、退役军人等人员成立“一约四会”,即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真正使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直接获益者”、基层自治的主力军。
3、打造云网格。为提升网格的服务效能,我们通过微信群把基层网格搬上手机上,建立云网格群,形成了“网格+网络”工作模式,有效实现了网格员同群众的互动式管理,更好地做到倾听民声民意、宣传政策法律、收集情报信息、发现治理隐患、化解矛盾纠纷,许多群众通过网格群实现少跑腿,有的甚至实现“一次不跑”,而且自从网格微信群建立后,越来越多群众通过网格群反映问题、关注家乡动态,对干群关系改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邓湾乡推行“网格化管理+首问负责制+四责协同”社会治理模式工作方案》(〔2020〕16号)《邓湾乡群众诉求首问负责制月考核办法》《中共邓湾乡委员会关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的指导意见》等系列规范型制度文件,对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工作职责、责任追究等进行了明确,有效的推动了工作落实。
三、管服并举,形成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通过“网格化管理+首问负责制+四责协同”模式,全乡网格员分包到户,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贯通“联得紧”和全面监管、快速反应“动得快”的联动机制,在推动农村基层能治善治上取得积极成效。
1、便民服务更加即时高效。疫情防控期间,邓湾乡在网格化基础上,就地建立“1+16+54+362”防控服务体系,充分发挥1个指挥部、16个村防控点临时党支部和54个党小组362名党员作用,倾心倾力开展“四送服务”,确保贫困群众安心居家隔离,足不出户享受优质服务。扎实做好208户湖北返乡人员三包两测两报告及卫生消杀工作,督促居家隔离。发放便民服务代购卡4000多张,搭建了“超市—防控点党支部—居民”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做好送货上门服务,赢得群众信任。如今,大事小事、难事急事先找“网格员”,已成了邓湾乡群众的共识。
2、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有效。过去,年年植树不见树,前脚种、后脚毁,村民法律意识淡薄。有了网格管理体系,犹如有了“顺风耳”,谁也不敢再乱毁树苗,今年全村栽种的700亩桑园,600多棵行道树,成活率高达98%。小集村党支部书记王子强深有体会地说:“小小网格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大作用,由于很多问题苗头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去年年初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社会治安事件,村里更和谐了,群众更安全了。”乡信访办自2016年1月以来,共收案129件,结案127件,调解成功118件,调解成功率为91.48%;成功率从刚开始的51.68%提升至80.81%;平均办理周期为19.6天,远低于一般案件60天的平均办案周期,大大提升了矛盾化解率。同时,新的治理成效不仅体现在问题解决上,通过将网格化治理体系与村务公开、“四+二”工作法结合,扩大了村民在乡村重大事务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3、乡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实现邓湾乡信访总量和越级上访、重复上访和非法上访实现了“五连降”,连续8年获得“四无乡镇”称号,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全乡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榜样,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我乡广大群众挺身而出、逆行而上,志愿参与值守管控、巡逻宣传、便民服务工作,全乡接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30余万元,各类防护物资5万余元,位居全县各乡镇第一,真正展示了邓湾儿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优秀品质。
下一步,邓湾乡将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继续推动完善“网格化管理+首问负责制+四责协同”模式,推进法治、自治、德治“三治合一”,着力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全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