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勤皓,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社区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6月23日,上海市委召开十一届九次全会,前不久又召开了上海社区工作万人大会,对于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把握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内在规律,在新起点上持续提升本市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明确了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
在认识上更好把握社区治理的三大属性
把握好社区治理的政治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治理的重要使命就是夯实政权的群众基础。要从提高党和国家治理能力、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落实“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
把握好社区治理的人民性。社区治理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就是要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根植人民,让每位居民成为美好家园的建设者和行动者,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就是要让群众满不满意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让群众成为治理成效的评判者。
把握好社区治理的时代性。时代每前进一步,社区治理就要跟进一步。从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日益扩大的居民需求,上海率先提出社区服务网络化的工作目标;到90年代提出社区建设,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到2014年推动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转型,再到今天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提出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始终紧紧围绕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重点,因时因势递进式推进社区治理工作,是我们必须要把握的重要原则。
在推进方向上更加突出两大重点
从空间维度上更加突出重心下移。大城治理需要真正从基层开始,顶层设计也一定要从底层开始。这次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居村底盘牢牢稳住,在于小区村组、埭头楼组微治理网络充分延伸,确保疫情期间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最后一公里”得到快速响应和有力执行。因此,在市、区、街镇、居村四级联动中,必须牢牢抓住城乡社区这个核心环节,抓住小区村组这个新的工作重点,进一步下沉工作重心,将精细治理一贯到底。
从时间维度上更加突出平战结合。从2003年SARS事件开始,我们的城市就进入了危机管理阶段。这次疫情大规模来袭,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像上海这样一座24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面临着比以往更多、更大、更复杂的风险,而我们居民小区的管理在紧急动员机制、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宣传、预案及演练方面,还存在着短板弱项。需要树立起全周期管理理念,兼顾小区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更好应对风险社会的新挑战。
在推进目标上凝聚三大共同体
凝聚利益共同体,在个体多元诉求中寻求利益共同点。鼓励小区居民围绕社区公共资源分配、公共空间管理、公共秩序建立、公共责任分担,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达成共识,将契约精神、规则理念、秩序意识内化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准则。
凝聚情感共同体,在社区交往互动中形成守望相助的情感联结。通过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打造共享公共空间,加强居民资源共享,促进居民交往交融,构建邻里互助网络,形成具有强烈社区认同和社区意识的情感共同体。
凝聚文化共同体,在“向上向善向好”的价值追求中塑造社区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社区的联结,挖掘社区历史文脉,唤起社区集体记忆,推动公益文化、志愿文化,培育“向上向善向好”社区文化气质。
在推进路径上强化六大举措
更加夯实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格局。这次疫情期间,能在最短时间内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响应的机制,就是因为我们坚持了在全市城乡快速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始终织密党建网络。在“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工作指导下,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以及大量群众活动团队和其他公益性、服务性组织蓬勃发展,这些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新载体、新力量也成为了疫情期间动员的重要力量。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始终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为一体的基层治理格局,持续提升居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通过横向拓展,加强居村“大党委”制建设,通过纵向延伸,做实网格党建,加强楼组、村组党建,切实增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凝聚更多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力量。在高速离散化的社会,要让居民群众、社区单位成为社区发展的“有感者”、社区家园的“建设者”、社区事务的“行动者”,才能增强社区的黏性和成员的归属感。这次全民抗疫中形成了不少干群同心、邻里互助的感人案例。要聚焦社区公共利益的纽结点、邻里情感的交融点、社区文化的交汇点,把这种共同体精神延续到日常。要有居民群众、驻区单位表达诉求、讨论协商的参与机制,要有居民交流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要有社区公益、社区志愿文化的培育滋养,要有志愿者动员、使用、激励的完整机制设计。
更加突出社区服务的精准度。主动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进一步推动社区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突出三个导向:体现功能综合,按照共享集约开放原则,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覆盖;体现人文内涵,在提供服务中促进居民群众交往交融,增强居民群众归属感;体现机制创新,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提升服务的质效。加强“两最”,既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一步深化社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各类公共资源和专业服务向居村延伸,提升供给的力度、精准度和便利度,也要面向特殊群体等城市最脆弱的各类特殊困难群体,提出切实关爱措施,让困境儿童、高龄独居老人、残疾人在这个城市得到良好的照顾。
更加突出社区管理的精细度。对标“像绣花一样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需要我们不但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要善于集约力量办小事,进一步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对于高空抛物、占道堆物、飞线充电、乱停车等一直困扰基层的居民行为失范问题,对于违章搭建、群租、消防安全隐患、违法“居改非”“非改居”、地下空间违法使用等社区治理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都要进一步完善法治保障,提高执法效能,做实监督评价,形成居民自治与行政管理的有效衔接。
更加突出科技赋能对社区治理的牵引力。适应超大城市现代治理需要,用好新技术、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进一步撬动社区治理的发展动能。主动融入“一网统管”,加速推进“社区云”建设,归口整合部门在居村层面的信息系统,打造市、区、街镇乡、居村一网上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链闭环。推动基础数据向居村有序开放,合理规划布设社区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支持开发面向居村民生活的智能化应用场景,让服务更精准、管理更高效。
更加重视基层队伍的激励保障。抗疫期间,广大居村干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最艰苦的阶段创下了最长的连续工作时间纪录,承担了最大的工作量,也书写了史上最低离职率,说明这支队伍是党和政府关键时刻能依靠能信任、能打硬仗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持续用好这支队伍,加强制度创新,让社区工作成为令人向往、有吸引力的岗位。要适度打破居村干部职业发展“天花板”,加大优秀典型选树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社区发展,促进队伍在“大循环”流动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