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社区治理须加强“韧性”建设

“韧性”一词现今已成为社会和社区治理领域中的新概念,即“韧性”关注的是长期的能力建设,而不是短期的应急属性。从这个意义上看,社区“韧性”应该是指一个社区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包括在各种危机中基本维持原有功能及迅速应对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地实践。

根据有关专家学者对社区“韧性”的理解,富有“韧性”的社区应该能够接受并能处理由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或者为居民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也就是社区有足够的“抗逆力”来应对外部压力,在此基础上,发挥社区优势,注重居民的集体参与,形成社区自治的良好局面。基于对“韧性”社区评估指标的理解和把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持续进行社区“韧性”的建设。

加强社区的资本韧性建设。这里的资本主要指人力资本,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社区的很多工作都将无法有效开展,尤其是像我国这样对于基层社区比较“依赖”的国家,更应重视社区人力资本建设。可以通过适当培育社区的志愿者组织,如采取“公益创投”的形式促进志愿者组织的成立,同时对这些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灵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人力资本紧缺的问题。当然,从另一种角度看,增加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扩大社区工作者队伍,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完善社区的设施韧性建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社区在防疫物资非常紧缺的情况下,社区工作者依然冲在前面,这体现出社区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但如果能有足够的物质和设施保障,将会使疫情防控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因此,在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仍然要加大对社区的财力投入,完善社区的各种设施设备。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而应该是形成一种思维,即“凡事未雨绸缪”,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把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软硬件设施都准备齐全,即提高社区有足够的“抗逆力”来应对外部压力,才能真正实现“凡事预则立”。

提升社区的组织韧性建设。组织韧性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可以发动热心居民、党员、志愿者等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党的十九大指出,“团结动员群众”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发挥坚强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维度,但随着个人追求的日益多样化、社区人口流动的频率不断加大,基层社区在组织和动员方面面临着很大挑战。为此,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培训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察民情、懂民意,真正站在居民的立场为民服务,才能赢得民心;二是提升居民的集体意识,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居民多为社区考虑、多为邻里着想,形成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社区氛围。

促进社区的治理韧性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的良好局面。在后疫情时期,更应该理顺社区各组织间的关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制。除此,还应该设立专门的社区应急管理机构,在治理理念、机构功能和角色分工等方面进行细致地规划和部署,才能保证未来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时有一定的制度支持。

毫无疑问,在这次疫情中,社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疫情防控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却从不同层面彰显了社区“韧性”不足的问题。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需要从不同侧面逐步提升和进一步加强社区的“韧性”,才能建设新时代的“美好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