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也由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此时此刻,我们回望过去的五年,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新进展,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讲话》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五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17年5月,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17年5月17日,召开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8年,成立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2017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发来贺信,充分肯定我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的重要贡献,殷切希望我院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9年1月2日、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分别为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发来贺信。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到我院调研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我院的亲切关怀,全院同志倍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对《讲话》重大指导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要求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任务上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团结带领全院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充分发挥党中央国务院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出高质量成果,出高水平人才,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重要贡献,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和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
创办全国首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举全院之力,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出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名义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600余篇。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12本)等高质量研究阐释成果。在全国率先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文献总量超过1.6万件,成为国内收藏量最大的专题书库。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形成覆盖全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设立全国首家专门培养马克思主义专业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设立党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主动发声,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发表正面宣传文章3900余篇、批驳错误思潮文章700余篇。
——“三大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开展全院学科和人才状况大调查,完成建院以来规模最大的学科优化调整。成立生态文明研究所。着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和水平,持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出版专著4300余部,发表论文25000余篇,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30卷)、《“一带一路”手册(中英文版)》《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90册)、《殷墟书契四编》《中国古代历史图谱》(12卷17册)、《近代汉语词典》《恩格斯思想年编》《民法典评注》(7部15册)等一批重要成果。积极推进中国学术“走出去”,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8次见证我院与国外相关机构签署交流合作协议。成立中国—中东欧研究院、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机构建立协议交流关系,国际学术交流人数达2万人次左右,对外翻译出版学术著作700多部。深入实施创新工程升级版、精品工程、学科建设“登峰战略”。成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牵头建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用户覆盖18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访问量超过8亿次。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推进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建设
全面启动《(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和《中华民族史》编撰工作。深入开展《清史》审读工作。高水平建设中国考古博物馆。创建“中非治国理政”“中非可持续发展”“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等三大交流机制。创办中国讲坛、非洲讲坛和大使讲坛。深入推进科教融合,组建12个科教融合学院,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色与优势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逐渐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成果丰硕
深入推进智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聚焦新时代新阶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围绕党中央中心工作,加强重大问题选题和深入研究,及时提出具有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报告。充分发挥3个国家级高端智库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建设24个专业化智库,以专项课题组的形式联合攻关,变“指头”为“拳头”,打造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新型智库群。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基础学科在高端智库建设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我院发挥研究优势,组织精锐力量开展涉疫情重大问题研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咨询和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人才高地建设跃上新台阶
坚持出高质量成果和出高水平人才并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选学部委员12人,晋升专业二级岗位126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或获得重要荣誉称号专家199人次。全院专业人员占比达75%以上,专业人员中50岁以下占比达75%,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比达76%,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比提高到60%,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高地”日益显现,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逐渐形成。
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我们在推动深层次变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这一重要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各环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论文、进专著、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真正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必须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三是必须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回应人民重大关切,解决人民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四是必须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水平。五是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允许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交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六是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进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现代化,不断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为激励学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牢牢把握这六个坚持,我们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不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关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高质量建成“三大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使命,也是检验我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试金石。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清肩负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三次致我院贺信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以深入研究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心工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履职尽责,为实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要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旗帜。深入研究阐释这一重要思想,努力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书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经典,是我院肩负的重大责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要举全院之力,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上更进一步。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研究,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个领域的独创性贡献。坚持理论和实践相贯通,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讲清楚背后的理论逻辑,讲透彻科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基本路径。将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体系完备、研究基础扎实、整体水平突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务求在形成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经典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正面宣传和敢于“亮剑”相结合,旗帜鲜明批驳西方所谓“宪政”“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质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错误观点,坚决抵制歪曲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道路。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要在加快构建“三大体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想方法,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鲜明特点,推动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达到新高度。要在加快构建学科体系、突出中国特色上下更大功夫,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步伐,不断优化学科体系,切实将学科调整成果转化为研究效能。要强化主体意识,抓住原创这个关键,聚焦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推动重大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创新,推出具有时代高度、代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打造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风格的理论学派。立足中国实际,着力推动研究方法、学术范式、评价标准等创新,在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要主动设置议题,推出一批能够反映中国立场又能为国际学术界所理解和接受的学术命题、学术范畴和标识性概念,着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不断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学术期刊、集刊、出版社、报纸、网站、新媒体的作用,重点培育一批能够高效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引领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学术平台,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中国学术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穿透力。特别是院属期刊,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提出的重要要求,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再接再厉,把刊物办得更好。要深化“三大体系”建设评价理论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评价国家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充分体现我院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
三要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要强化问题意识和需求导向,心系“国之大者”,围绕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聚焦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政策研究,推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储备性的高质量成果。继续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持续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形成有学理性、规律性、科学性的新理论、新方法,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充分发挥我院综合研究力量雄厚、高端学术资源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创新智库体制机制,加强多学科集体攻关和协同创新,形成“顶尖人才攻克顶尖课题,顶尖团队推出顶尖成果”的良好局面,努力使我院率先在科学回答重大时代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引领新时代高端智库建设和发展方向。
四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
要始终牢记我院是学术机构,但首先是政治机关,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升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第一资源。要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营造拴心留人的软环境,创造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加快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人才体系。高度重视培养青年人才,敢于给他们压担子,严管厚爱。要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推动形成科研人员能进能出、优进优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局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改善学术生态,健全科研诚信体系和惩戒机制,建立优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广大科研人员要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潜心钻研、不断超越,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伟大成就鼓舞我们,千秋伟业梦想照亮我们。荣光源于创造,伟业源于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勇担使命,不懈奋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本文系作者2021年5月17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