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与经验 > 正文

党建引领促发展——吴家园社区“社工委”“1134”工作法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社工委”始终把办好群众的事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为民服务和基层治理的实践中积极探索、踊跃作为,以新方式、新载体、新平台应对基层治理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用情走心地探索以高举“一面红旗”、建强“一个平台”、践行“三全服务”、营造“四大场景”为内容的“1134”“社工委”工作法,形成了更加精细、更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一、“一面红旗”, 党建引领夯实“社工委”聚合力

在社区党委的统筹下,“社工委”坚持以服务群众为中心,最大限度整合辖区优质资源,最大程度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在网格中搭建“党组织+‘社工委’+驻守干部”三方联动治理平台,成立社区驻守干部临时党支部,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成员纳入“社工委”委员,吸纳社区民警、宗教人士、个体工商户等力量加入“社工委”成员单位队伍,聚合医护、药店、超市等行业部门等更广泛的力量,增强“社工委”服务范围与效能。建立“‘社工委’委员包楼栋”工作机制,按照“居住相近、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活动开展”的原则,将委员责任按区域进行详细的划分,督促委员们认真开展下沉服务,经营好自己的“责任田”。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下,“社工委”不断丰富党组织神经末梢,发挥委员与群众的智慧与合力,形成“一面红旗在,事事党在管”的良好格局。

 二、“一个平台”,搭建“社工委”治理智慧模型

一是互联网助力,平台赋能“智”理有方。兰州市基层治理平台 “小兰帮办”为“社工委”“战”役后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助力。“我来双报到”线上报到模式让驻守干部 “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辖区43名党员到社区认领了居民微心愿;“疫情防控”功能块运行以来社区累计处理涉疫信息60000多条,大大提高了流调协查人员的工作效率,让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更加科学、精准。“15分钟生活圈” 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目标,将民事理顺、民心聚拢,将群众日常生活所需“菜单式”呈现,“圈”出居民生活便利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圈”出高效能治理的新实践、新路径、新方案。二是指尖上的社区激活基层“细胞活力”,充分运用8个网格群、57个楼院长微信群、物业群等密集的信息网络渠道,使得居民的声音第一时间被听见、被尊重、被回应,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社工委”手机调查问卷随发随答使得收集民意不再是难题,工作人员即知即办解决群众需求,党课云直播同步进行;建兰路街道“党建区块链”共建共治共享服务系统线上App便利群众“点单办事”,只需轻轻一点即可选择办事地点、办事时间、预约具体的接待工作人员,运行一年来打造出全时全域全链全程服务模式,让群众“少跑腿”,让服务“多跑路”,激活基层“细胞活力”。

(三)“三全服务”,实现社区治理无缝衔接

通过“社工委”委员“全时在线、全年无休、全覆盖走访”的“三全服务”模式,进一步实现社区治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时覆盖、无缝衔接。一是“全时在线”听民意。依托“小兰帮办”事件中心平台,全天候受理居民在线“帮您约”、“帮您办”,节假日坚守值班,确保居民提出问题10分钟内有受理、有回应。二是“全年无休”解民忧。社区每周安排1名“社工委”委员接待来访来电,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探索开展“委员接待日”活动。三是“全覆盖走访”体民情。依托网格划分,持续开展全域走访入户,理顺社工委和居民关系,推动“社工委”委员及成员单位为群众办实事。

(四)“四大场景”,拓宽社区治理全新路径

将“场景营造”作为“社工委”“治理+服务”的未来方向,结合辖区实际倾心营造“幸福餐厅、睦邻会客厅、学习厅、议事厅”四大场景,推进社区场景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准匹配。一是“幸福餐厅”打造生活空间。依托社区“夕阳乐餐桌”扩大服务范围,关注“一老一小”,关爱社区中特困、孤寡、重残等特殊老年群体,让辖区老人老有所食,食有所安,把养老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兜底性、普惠性、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二是“睦邻会客厅”打造共享空间。依托互嵌式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试点契机,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升改造,扩大办公阵地,打造法律援助、就业咨询、民政救助、扶贫帮困、医疗保障等“一窗办理”,开放社区公共空间为群众提供书法、舞蹈、亲子活动、图书阅览等10余项休憩、娱乐公共服务,着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三是“学习厅”打造德治空间。添置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国歌、国际歌以及各类党员教育视频,开展知识竞赛、唱红歌等活动,为社区居民送去精神食粮。将“学习强国”线下阅读区打造成为一个集中开展党员教育、政策宣传、组织活动于一体的党员、群众活动阵地,助力新时期社区文化共建共享。四是“议事厅”打造自治空间。以社区“家园调解队”品牌为抓手,用好兰滨小区会客厅活动阵地,将调解工作深入到网格,将调解室摆在家门口,增进邻里之间的融合力,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难心事。

吴家园社区“社工委”切实做好自身升级迭代赋能,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社区治理。一枝一叶总关情,社工委努力发掘群众的真实需求,培育群众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主人翁意识,居民与“社工委”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归属感、认同感越发强烈,群众生活不断丰富,社区也盘活自身资源增强“造血”功能,不断为辖区发展治理增添源头活水。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社工委”利用“1134”工作法,持续完善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和家园建设的制度化渠道,积极推进“社工委”动态评星定级,推动服务供给从“政府配菜”向“群众点菜定菜”转变,积极促成空间上相近、道义上相助、情感上相融的新型邻里关系,推动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享有”的“社工委”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