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与经验 > 正文

画出社区治理最大“同心圆”

老人们吹拉弹唱、孩子们嬉戏玩闹……来幸福社区石城广场休闲时,总会看到一幅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难怪这里的老人们说:“一年四季,变换的是季节,不变的是石城广场的人间烟火气息。”

1993年,居民陈天玲住进幸福社区市建新村。转眼26年过去了,她和小区一起变老,但她却说,如今整个社区散发的活力和自己的心态一样,越来越有年轻的感觉。“小区基础设施好多了,配套设施十分健全,四周交通便利,社区的服务管理越来越好,生活太方便了!”之前儿子想给她换个新房子,但她拒绝了。

这是居民的感受。对社区工作者来说,0.5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1万人口,光是农贸市场就有三个,人口密度极高;高达25%的人口老龄化率,以老旧小区为主的开放式社区,物业管理和治安压力极大。

先天不足,后天来补。幸福社区党委书记、服务中心主任朱军对记者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不一样了,这些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在朱军看来, 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是社区的一项基本职能,如果居民来社区办事都感受不到便利,根本谈不上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2015年,幸福社区被列为全市首批信息化建设试点社区。随着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项目——“六个易”平台逐步建成,社区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类处置”的工作模式。2018年又入选省级智慧社区试点单位,社区自此形成了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平安和个性化服务组成的“3+X”智慧社区建设方案,借助互联网的翅膀,幸福社区实现了公共服务水平的腾飞。“老百姓来办事,真正做到进一扇门、找一个人,不需要跑那么多趟。”朱军说。

“如今我几乎每天都要来社区,每天都要与社区工作打交道。”社区第26支部书记周志余笑着告诉记者。2010年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以后,普遍实行网格化管理。幸福社区按照300户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并根据网格成立党支部,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实现了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的同频共振。如今,义务巡逻、爱心护学、禁放禁烧,样样工作都少不了社区老党员的身影。通过抓住社区老党员这个最核心力量,网格员和支部书记紧密协作,让社区的网格化治理有了重要抓手。

抓好社区党组织建设之后,幸福社区开始把目光投向各类民间组织。王丽是市爱心社工服务站的一名社会工作师,2017年来到幸福社区做志愿者。来了之后,社区不仅给她配备了专门的工作室,还配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便于她开展志愿服务。“我感受到了社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出于这份认同,2018年,“幸福老来乐”微公益创投项目在社区实施,王丽担任项目负责人。一年来,王丽不仅自己做志愿服务,还潜心在社区培养和发展志愿者,现在,已发展成为20多人的志愿服务团队。“下面我们还计划继续在这里实施‘幸福夕阳’项目,继续培养更多的志愿者,为社区的高龄独居老人服务。”她说。

志愿者、文体爱好者是社区的活跃分子,曾经与社区的关系是松散的。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几年来,幸福社区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降低备案登记门槛,让一些草根性社会组织纳入社区管理;然后,腾出各个功能活动用房,便于他们开展活动;积极为他们搭建展示舞台,社区各项文体活动交由社区社会组织来承接;并成立社区老年大学,积极邀请专业老师来给居民们培训。通过“进得来、长得大、走得顺”,各类社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从2013年的19家发展到目前的31家,涵盖居民服务、文体活动、公益慈善、基层治理等各个类别,每天活动不断,这部分社区的活跃分子变成了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

为了更大范围吸引居民参与社区事务,2016年幸福社区组建了居民理事会,积极推进居民自治工作,通过各大平台对外公布居民自治清单,充分吸纳居民的意见,明确自治范畴,并建立居民自治创投金制度,为居民自治提供资金支撑,将居民自治工作落到了实处。“每个楼栋前后都有晾衣竿,都有石桌子,这些都是居民自治的成果,也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变化,我们看到了社区的变化。”居民尹来娣告诉记者。

社区还进一步链接各类社会资源。2015年6月,社区链接铜官区法院,成立了全省首家“法治超市”,律师、法官、检察官、公安等专业志愿者定期来社区坐班服务,用于化解群众居民矛盾纠纷。此外,结合在职党员双向管理,社区还借助辖区单位力量,积极组建区域化党建联盟,积极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

从提升自己,到辐射社区老党员、各类民间组织、全体居民,再到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幸福社区成功画出社区治理最大“同心圆”,提升了社区的“向心力”,让老旧小区焕发出现代社区的文明与活力。(张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