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研究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在“三农”问题上的长期实践经验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厚土壤和鲜活样本。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理论研究,不仅是有效指导“三农”实践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
“三农”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鲜活素材
我国特殊的国情与农情,决定了中国农业经济学的特殊理论价值。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这些重要论断为构建中国“三农”研究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及思想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构建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话语体系,有着长期的导向性和引领性作用。农业经济发展实践是“三农”研究理论创新的沃土。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农业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素材与案例,极大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并成为理论创新的天然试验田。
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龙宝表示,我国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实践案例,创新发展了经济学有关现代化的理论。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流动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文化延续具有重要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农”问题研究仍将是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建设的落脚点和学术拓展的出发点。
“三农”问题与中国国情紧密关联,是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也为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陆益龙认为,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和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以及人文地理学等学科,都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领域,是提升学科本土化和理论自觉水平的重要“关口”。
在人口多、资源少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快的背景下,研究“三农”问题,不仅是解决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推动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的需要。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俊飚提到,我国的农业农村具有多样性、多情景和多类型特征,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积累和形成了许多成功经验与发展模式。对其加以总结和研究并形成相关成果,对世界类似国家和地区选择农业农村发展道路,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
“三农”问题研究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农”问题研究受到多个学科的关注,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总的来说,我国“三农”问题研究不存在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罗必良表示,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三农”问题研究呈现出推进本土化与国际化研究、问题导向化研究、面向现实的研究等发展态势。他认为,“三农”问题的经济学研究立足于基本事实与关联性证据,才能推进理论创新。相关研究者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包括:解释和揭示新的经济社会现象,对已有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用更规范的语言重新叙述已有理论或假说,或在方法论上批驳已有理论;基于系统性证据提出新的学理解释,或建立新的理论。
在陆益龙看来,我国在“三农”问题研究方面,已形成和积淀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例如,在社会学、人类学关于农村、农民的研究中,有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等理论、陆学艺提出的农村建设论等;在经济学对农业发展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等;在政治学研究方面,有徐勇关于村民自治体系的论述、贺雪峰等对乡村治理的系列探讨。可以说,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
我国“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与社会、政治发展息息相关,要将“三农”问题置于中国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发展的视域中进行探讨。卫龙宝认为,“三农”问题研究要从现代化建设全局要求出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出发点,形成多维度的“三农”问题研究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推进中国特色“三农”理论创新
“三农”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三农”问题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陆益龙认为,中国特色“三农”发展道路为构建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经济学角度看,构建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关键是要形成科学的研究范式。罗必良表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主要由研究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三个部分组成。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研究范式。
卫龙宝表示,首先,相关学者应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遵循基本的研究范式与学术传统,在研究本土化问题中实现研究范式与国际融通,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中国“三农”问题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相关研究和讨论。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高度重视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真问题”,并致力于将本土化问题与国际化重要议题相结合,拓展本土化问题解决方案的国际化视野。同时,要提升原创能力和水平,为“三农”问题研究提供独一无二的样本,拓展、丰富和创新“三农”理论。
张俊飚提到,构建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理论体系要根植于我国现实,研究和探讨农业农村的发展道路,总结我国“三农”发展规律,为世界其他类似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农村转型发展及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