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党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发展条件,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的主动选择和战略思考,是对中国发展新实践的集中的、整体的、系统化的理论创新,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发展。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关系,正确认识其理论特质和时代特征,是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理论特质 时代特征
课题组组长:张占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课题组成员:李海青,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教授;黄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秘书、教授;樊继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公共经济教研室主任、教授;杜庆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针对中国发展实践所形成的最新的系统化理论成果,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发展。从整体上把握三者的逻辑关系,正确认识其理论特质和时代特征,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关系及其时代意义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发展条件,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的主动选择和战略思考,是对中国发展新实践的集中的、整体的、系统化的理论创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既要深刻认识理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和特征,更要在整体和系统上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和重大意义。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使命型政党的历史担当。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以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为历史使命,由此,中国的现代化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政党领导、使命驱动的特征,这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现代化建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判断同样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这一特征。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最新定位、最新认知、最新判断,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体现得极为充分。离开了党的领导这一关键维度,是不可能理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动因及其内在关系的。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共同逻辑主题。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战略定位、指导原则和路径选择,高质量发展则是贯穿三者的共同主题与根本要求。新发展阶段,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发展质量提出的新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应对外部风险的新挑战,都对我们练好内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新发展理念是指引我们把握规律、认准方向、找对路径、把准关键的行动指南,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格局则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动的战略抉择。综上,无论是对发展阶段的判断,还是对发展理念的完善,抑或对发展格局的转变,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发展绩效,即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的衡量标准上。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为重点指向。新发展阶段有重点任务,新发展理念有重点所指,新发展格局有重点目标,而各种重点都集中到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上。新发展阶段以创新为根本,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动力,新发展格局以创新为关键,创新极为必要。新发展阶段以共富共享为目标,新发展理念以共富共享为本质,新发展格局以共富共享为要求,共富成为要义。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是重头戏,对此必须具有战略眼光,抓重点抓关键。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之间具有严密清晰的内在逻辑关联。首先,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坐标,在对过去发展进行系统总结和总体评判的基础上,深刻阐释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趋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蓝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现实依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基础。之所以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完成新发展阶段确立的新目标,满足新发展阶段的改革、发展、稳定、安全等要求,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进军。其次,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战略遵循。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作为源于实践的理论结晶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全局、长远,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精辟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内生于新发展阶段的形势、任务与需要之中,必须以之统领新阶段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出发点还是发展,其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核心动能是科技创新,实现路径是开放形态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价值追求是扩大内需、实现共同富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协同发力与共同推动。只有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经济才有可能顺利地转换到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和运行框架上。最后,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的战略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安排。进入新发展阶段,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内在优势,必须着力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党中央研判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这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递进深化,也是对以往发展战略的整合提升。就此而言,新发展阶段呼唤与催生新发展格局。同时,只有通过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才能将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相比以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更加重视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国内绿色生产和生活,更加重视开放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作用,更加重视民生共享发展,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精准回应和有效贯彻。正是通过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新发展理念才具体化为现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进而言之,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构建也会进一步推进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推动新发展理念不断发展与完善,继而推动新发展阶段迈向更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使三者之间呈现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关系状态。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共同体现了深刻而强大的逻辑思维。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共同体现了我们党面对时与势、危与机所具有的深刻而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战略思维、历史思维与系统思维。战略思维体现在党对于新发展阶段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挑战和机遇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的判断,对于统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分析,对于“十四五”近景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描绘,对于新发展理念指导意义的阐述,对于新发展格局构建中供给与需求、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化改革与推动发展等各种关系的论述。历史思维体现在党对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的精准分析,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蓝图的顶层擘画,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动态有为、阶梯式进步的明确阐释,对于新发展理念对过去发展理念之扬弃以及对未来发展之意义的对比论述,对于新发展格局在发展格局转变过程中重大意义的充分认识等。系统思维体现在党对于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复杂环境条件以及各领域错综复杂的问题矛盾的全面剖析,对于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高度重视,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自觉认知。质言之,系统思维体现在党对于各项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就社会主义的维度而言,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科学理论与有效实践不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发展进步,通过量的积累日益接近质的飞跃,向更高阶段迈进,而且将开启并推进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征程。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巨大成功,中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展现,也必将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展现出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突出的示范与榜样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苏东剧变后陷入低潮与困境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走向高潮。
就民族复兴的维度而言,新发展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科学理论与有效实践将使得中华民族最终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真正走进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央,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就国家现代化的维度而言,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科学理论与有效实践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与水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所共同追求的高质量发展将使中国的现代化新路进一步成熟定型,进一步改变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地位并垄断话语权的格局,打破“全球化=西方化”“西方化=现代化”的思维定势,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现代化产生更强的引领与参照作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有内在的相契相同之处,其在国内的有效实践与中国在国际上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践行,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关系的合理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就人类文明的维度而言,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科学理论与有效实践实际上展现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历史上曾经走过的对外掠夺、对内剥削的发展道路的新路,自觉主动地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代表与创生着一种新型的文明基因: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种新型的文明基因和情怀同我们在国际上对世界多样、国家平等、文明互鉴、包容发展、互利普惠理念的强调与践行一起,经过不断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时代内涵
“新发展阶段”重大战略判断是巩固党长期执政与凝聚社会广泛共识的“定盘星”,是认准当前国家治理关键所在与重点任务的“风向标”,是引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指挥棒”。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辨方位而正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内在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相互衔接的小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积累而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把历史发展的远景、中景、近景结合起来,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演进趋势和进步逻辑,明确了新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宏大历史背景中的坐标,为我们理解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提供了依据。
推动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新时代发展历程的必然接续,指向社会主义的更高发展阶段。经过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我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中实现的新的总体性跃升,预示着我国发展阶段将会发生新的带有质变性质的深刻变化,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发展阶段跃升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意味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天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实现人口和经济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传承中华文化和光耀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最鲜明标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跨越的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一个大国的发展、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必然要在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量变与质变相承接中一步步接近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向着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升级转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大跨越。
新机遇新挑战加剧大国博弈的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两个大局”构成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基本要素。新发展阶段,能不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抓住机遇、更好发展,能否有效化解风险、化危为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新发展阶段面对更多机遇和变数,挑战之大前所未有,大国之间的博弈及其带来的困难风险更加突出;但我们有制度优势、大国优势、后发优势,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全面做强自己,就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在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如此突出地强调“共同富裕”“全面发展”。新发展阶段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例比较少、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转变为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大多数、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肩负起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历史使命,千方百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命题,开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良方,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新发展阶段,我们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拥有与大国强国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发展理念的特征和时代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把握的理论总结,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我们党领导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新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一脉相承,既是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继承,更是从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重大创新成果。新发展理念是在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百年奋斗目标“转段”下的成功探索;也是引领中国从“追赶型”发展道路转向“引领型”发展道路,规避后发劣势、培育竞争优势、释放制度优势,更好发挥大国规模优势的最新实践,是大国国家治理特别是经济治理的理论结晶。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已引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刻,这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为建成现代化强国开好局、起好步,必须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战略指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乘势而上再创佳绩。
迈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我国长期实行的追赶型发展战略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但同时带来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坚持系统和辩证观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力促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大国博弈的战略支撑。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未遇之大疫情交织叠加,世界秩序曲折前行,大国博弈深度纠缠,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呈现出多点突破、群发性突破的新态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受到阻断,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外部形势更加复杂。回顾近现代发展史,大国博弈的重心之一就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历史实践表明,只有拥有强大的创新力量,才能打好科技创新竞争“持久战”。近来,美国先后提出《无尽前沿法案》《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等,意图对我国的科技创新进行“围追堵截”。实践证明,科技自立自强是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瞄准“四个面向”,实施“三大战略”,发挥创新的核心动能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加速器”技术,夯实“护城河”技术,培育“攻击点”技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将美国带来的外部压力转化为“斯普特尼克契机”;同时,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我国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
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坚持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重点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补短板查弱项堵漏洞,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民生工作,实现幼有良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危有救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然,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应该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稳扎稳打向前走,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推进各项工作。
新发展格局的特征和时代内涵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部署,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理论特征是坚持中国特色和创新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提出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部署,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践特征是坚持把握规律和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也提供了战略窗口期。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发挥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投资需求潜力巨大等发展优势提出的,是对既有发展战略的提升和深化。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指南,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通发展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基本特征是畅通经济循环和建强内需市场。大国经济的突出优势和基本特征就是内部可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和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更好释放需求潜力,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一方面,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建强内需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紧紧扭住的战略基点。另一方面,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在微观上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
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新发展格局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必然要求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一些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也要认识到,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建立起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大循环。
战略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在于供给和需求有效畅通,在于有效供给和需求能力实质提升。供给和需求是经济的两个维度,两者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一个能够自发和及时实现供求平衡的市场,是健康和高效率的市场。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有效激发和激活了市场需求,也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正在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需求侧还有不少短板,主要表现在消费率偏低,2019、2020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5.4%、54.3%,显著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2000年以前63%的平均水平。实施需求侧管理有助于提振消费,有助于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双向发力,才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时代特征是坚持高水平开放与守住安全底线。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世界经济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在开放中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实现更好发展。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对外开放,也不意味着要挤压或放弃国际大循环,而是在以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大国经济发展规律,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而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特别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