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推进社会治理工作中,西山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新做法,9月29日起,昆明西山发布推出“社会治理看西山”专栏,对《西山区社会治理创新案例》进行展播,运用典型引路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为建设更具活力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枢门户区作出突出贡献。
今天,推出的是案例四:“共学 共享 共治”新型社区养老模式,一起来看↓
背景与起因
西山区广福小区社区成立于2013年6月,面积0.92平方公里,现有住户5800余户,总人口17000余人,60岁以上老年人占20%(其中:独居老人200余人、空巢老人1100余人),下辖六个居民小区,其中省级机关住宅区占三个,居民整体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较高。辖区有十五家公共户单位,是一个集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商贸为一体的典型城市型社区。先后获得“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云南省省级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试点社区”“昆明市支部规范化建设五星级示范党支部 ”等35项荣誉称号。
2018年3月,前卫街道办事处广福小区社区结合实际申报成立广福小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位于未名城A3地块Z栋1、2层,总面积600平方米,2019年8月23日广福小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一是合理划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开展日间照料服务,在养老中心一楼设置乒乓球、棋牌、健身器械等功能运动区域,在二楼设置阅览室、休息室、按摩室、书画室、心理咨询室等活动休息区域;
二是开办爱心幸福食堂---为辖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幸福餐食,规范助餐点运营管理,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搭建中如何从助餐点的社区服务延展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融合;
三是规范服务中心管理---广福小区社区根据养老中心的各功能区建立了管理规章制度、安全制度、健身区管理制度、心理疏导室管理制度、休息室管理制度和阅览室管理制度等,并全部公示上墙。
做法与成效
社区通过“共学、共享、共治”的养老模式,让老年群体在社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打通心灵围墙,让“陌邻”变成“睦邻”。不断拓展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活动、选树文明典型,扩大老年群体的“学习圈”“生活圈”“养老圈”,创新推出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的便民利民举措,提升社区老年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打造温馨、温暖、温情的老年幸福之家。
形成覆盖广泛、规范有序的社区大学“共学”体系
辖区退休居民较多都渴望能去老年大学上课,但因居住地离上课地远、坐车不便而无法实现愿望。为解决这个困难,在西山区文旅局的支持下,广福社区大学正式成立。依托社区大学,在基础服务的基础上挖掘社区居民的共性需求,开办了舞蹈、柔力球、太极拳、书法等7个专业13个班级,在册登记学员也从一开始的150余人增长至现在的500多人。
通过建立社区人才培育基地、社区大学等学习教育“三位一体”新模式,以“天天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将500余名社区老年学员作为群众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力量,把党员、居民群众等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活动中,提升社区大学活动内涵。形成“一群带一片”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自治氛围,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增强辖区老年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还对社区大学声乐班进行品牌升级,在现有学员的基础上,通过考核,聘请“全国道德模范”左伟同志作为老师,使合唱班成为一支精品的、随时可以“走出去”的、代表广福精神的合唱班。左伟老师是“全国道德模范”,云南省音乐协会常务副会长,他本人工作特别繁忙,但因是我辖区居民,看到了社区的工作,也切实感受到了社区工作近几年的变化,因此愿意为社区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居民自治良性循环的一种表现。
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共享”专业化、精细化服务
以公益性、成效性、保障性、创新性和推广性的“五性”为基础,建立党建引领、社区支持、社工组织实施、链接专业服务的具有广福特色的高质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为老年人搭建医养结合的“照顾者体系”和专业社工参与的“链接社会资源提供服务体系”,按照“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和“项目清单”的服务模式,将公共单位、在职党员下社区单位的需求和资源分类后制作成“服务菜单”,结合职能特点,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点餐服务”,各类“清单”实现了社区资源互动合作,“点餐服务”丰富了社区服务内涵,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所开展的多项服务获得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服务不仅回应了在社区居民的普遍性需求,也在服务中与各类人群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发现个案,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例如:针对老年人无人陪同就医的情况,社区整合辖区志愿资源陪同老人去医院就医;针对9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用餐难的问题,爱心助餐点为这部分高龄老人提供了稳定的助餐配餐服务;同时还激发了社区活力老人的自身潜力,形成了反哺服务机制。
促进多主体协同共治、提升社区“共治”效能
NO.1
社区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进驻开展“五社联动”工作,从2015年至今先后培育了7个居民自组织,其中有4个自组织(书法协会、巾帼志愿服务队、老年帮帮团、悦音合唱团)都由社区老年人组成,已能在辖区带头服务、带领服务、带动服务,成为社区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坚强力量,盘活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社区自治组织的整体活力。
为调动居民自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大家在感受社区服务的同时,共同参与,在建设社区大家园中贡献自己的资源和力量。
社区大党委单位、社区党委、社工站和悦音合唱团一行49名代表前往崇德小学开展“文化联乡村党建促振兴”为主题的文化下乡暨捐赠仪式活动,此次活动整个流程均由广福悦音合唱团独立完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下乡》项目也在前卫街道民生微实施提案大赛中通过了评审组评估,荣获一等奖。
NO.2
对500户有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入户调查,获取需要精准助老的人员信息,考察了解每位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身体情况、居住情况、护理状况从而制定出安全、可行、有保障的个性化精准服务方案,为社区失能独居、半失能独居、高龄独居、残疾独居的老人以及存在依赖家庭不能解决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一对一精准助老服务。
运用新型城市规划理念,倡导居民回归社区,重塑“熟人社会”,创建社区“老人之家”,开展健康管理、休闲娱乐等养老服务;设立社区图书室,为老年人打造读书学习、交流的场所,针对活力老人、独居老人的小众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也不断更新。
NO.3
以“幸福食堂”为依托,进一步完善爱心助餐点的运营。通过建立“幸福食堂+配送上门”两级网格化为老服务助餐模式,为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或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提供助餐或配送入户服务,切实解决高龄、孤寡、失能等老人“吃什么”、“怎么吃”的难题,畅通为老服务“最后一米”。
NO.4
通过丰富的服务内容,搭建社区互助养老体系,搭建志愿者-社区长者、活力老人-高龄老人、照护者-老人、照护者群体等养老互助社区关系;打造广福长者友好社区,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生态圈的搭建,并发动社区青年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中,培养一批为老服务志愿队,打造社区助老服务“人才银行”,营造社区敬老爱老的氛围;搭建社区困境老人照护体系,动员社区力量提升困境老人生活质量。
经验与启示
(一)党建引领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创新提质。社区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创建红色广福、协同广福、能人广福、便民广福、熟人广福的“五福”社区工作法,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把各项贴心服务送到居民身边,让社区老年朋友有“社区是我家”的真切体验和感悟。社区党委以建立社区“大党委”为突破,整合辖区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资源,“大党委”联动资源,创建“协同广福”机制,发挥“小社区、广资源”的模式,为老年居民提供更贴心、更暖心的精细化服务。辖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
(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为老服务,探索“政府推动、慈善带动、社工撬动、社区互动、志愿联动”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推动以餐带服、以助带养、邻里互助的养老方式,通过社会组织为支点联动、链接辖区内外专业养老服务资源、医疗康复资源、家政服务资源和培训学校资源等形成多元协同,以社区大学、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为依托,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信息化为手段、专业服务为支撑的社区为老助老服务综合体系。
(三)以老年社工专业化服务模式为纽带,积极发掘老年帮帮团等自组织的参与,共同打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五福社区颐养链,让老年人真正感受到社区服务的温度,享受到最美夕阳红。
(四)通过培育壮大“五社”要素: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社区自治组织,推动“五社联动”的有机融合为工作重点,实现“五社”优势互补,形成治理合力,进一步提升社区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使老年人在辖区带头服务、带领服务、带动服务,成为社区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坚强力量。
专家点评:
在我国老龄化逐步加速的趋势下,西山区前卫街道广福小区社区的“共学、共享、共治”新型社区养老模式提供了很好社会治理创新经验。昆明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空间和硬件建设上推进很快,但服务往往跟不上。广福小区社区采取了社区社会治理创新的办法,引进专业社会组织盘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广福小区社区成立社区大学,团聚老年人,培育自组织,激活老年人自我服务、相互帮忙的意识,增强辖区老年人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参与感;深入挖掘老年人的“需求清单”,开发“项目清单”和辨识“资源清单”。在开源方面,广福小区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建立社区“大党委”,构建广福的“五社联动”机制。在社区、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基础上,整合辖区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相信广福小区社区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的社区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一定可以为其他社区提供很好的参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