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与经验 > 正文

孙鹃娟 蒋炜康|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老龄化社会治理方案

在人口结构转变、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根据2015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的预测数据,在中生育率方案下,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且在2015—2035年这二十年间平均每五年增长约5000万;在经历2035—2045年十年间平均每五年增长约2000万的相对缓速期后,2045—2050年又将有一个大幅度提升,到2055年左右突破5亿。此后,老年人口数量将保持在高位水平。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横跨多领域,涉及多层面、多主体的公共性问题,不仅对一个社会的执政理念、社会目标和发展方式提出了挑战,而且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体系如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教育文化体系、公共管理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快速老龄化引发的诸多挑战中,如何提升庞大的老龄人群的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其严峻性不仅在于伴随着衰老过程,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总体功能必然呈下降趋势,由此对个人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会迎来大量人群步入老年期、高龄期的情况。疾病风险随着增龄而迅速增加,家庭与社会将面临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及养老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压力,对国家治理老龄化社会的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可以说,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挑战是我国老龄化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该战略及时地为老龄化社会治理提供了基础性、关键性的保障和助力。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我们认为注重公平性、形成多元共治格局以及加强环境建设是实现老龄化社会良性治理的三个重要方面。

着眼全人口和全生命周期健康 推动老龄化社会治理

老龄化社会治理是指在老龄化社会里,针对与老年人或老龄化相关的事务,通过制度政策、理念文化、管理服务等方式处理涉老事务的一种综合性国家治理。一般来说,老龄问题涉及的重点人群是老年人,但老龄化社会治理却必须着眼于全人口和全生命周期才能达到预期治理效果,即在兼顾代际利益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经济较好运行。

全人口健康与全生命周期健康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要达到79.0岁”,如果没有全人口死亡率、疾病发生率的逐渐降低,仅靠老年群体的寿命延长来实现这一目标是不现实的。从个体的生命质量来看,老年期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健康绝不单纯是人们进入老年期后的结果,而是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健康累积的结果。因此,就健康而言,老龄化社会治理不能局限于只关注老年人的健康,而必须从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视野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

但是老龄问题中最棘手的难题正在于老年群体是一个异质性最大的群体。城乡之间、地域之间、不同行业职业甚至性别的老年人在医疗、养老等诸多方面的资源获得程度都还存在着明显差距,而这些差距往往是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累积起来的结果。如何促进公平性本身就是减少老年弱势群体、解决最棘手的老龄难题的关键,也是老龄化社会治理的基础性要求。

健康中国战略着眼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和实践,将通过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促进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健康公平能够确保更多的人以良好的健康状态进入甚至度过整个老年期,不但预期寿命能逐渐延长,生命质量也将得到提高,大大减少因病、因残、生活不能自理对家庭和社会照护的依赖。

探索多主体间融合协作 形成多层次老龄化社会共治格局

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其中共建是通过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龄问题几乎涉及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在老龄化社会里老龄问题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更甚。事实表明,家庭在照顾老年人方面的功能将逐渐外溢到社会、市场和政府。仅靠个人和家庭的力量很难完全解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健康照护问题,需要医院、养老院、护理院等专业机构来提供专业化服务。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巨大需求,只有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介入,才能根据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帮助及服务,形成互为补充、紧密相连、切合实际的一套制度安排。

当前我国养老和健康领域的多元共治局面初见成效。政府在推进老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养老政策密集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得到四次修正。这些法律政策都体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推动社会力量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在政策的大力激励下,社会组织、企业等的参与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例如,近年来民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数量显著增长,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大丰富了老龄服务供给。家庭养老功能虽然在弱化,但依然是养老最主要的力量,且老年人及中青年一代自我管理、自我保障的独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也得到提升。

但是,各治理主体间多层次、多元化老龄化社会共治格局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以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的医养结合为例,尽管从理论和逻辑上来说,医养结合作为通过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结合形成的更适合老年人的服务供给模式,兼顾老年人医疗和养老的需求。但医疗和养老如何实现有效融合却是一项有待探索创新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有的地方虽然突破了过去那种医疗和养老相互隔离的弊端,但还面临着医保支持力度不足、机构条件设施有限、人才短缺、制度掣肘、供需难以有效对接等问题,而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多方角色在其中的责任边界不够明晰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努力探索各方力量的融合协作方式,明晰各主体责任,才能提升多层次、多元化的老龄化社会治理能力。

加强软环境和硬环境治理 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提供保障

“建设健康环境”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七大战略任务之一。环境对个体和群体实现健康老龄化也具有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的健康老龄化理念强调对于处于特定能力的老年人,能否完成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最终要取决于其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资源和障碍,如身体有残疾的老年人如果生活在无障碍环境中,或有轮椅、助力车等辅助工具的帮助,就可以独立完成做饭、购物等基本生活项目。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环境既包括物理环境、居住环境等硬件环境,也包括文化观念、制度政策等软环境。

就健康而言,老龄化社会治理旨在延长人口预期寿命的同时,降低老年期的疾病发生风险,缩短生活不能自理时间,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可通过环境的干预在一定程度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变化轨迹,如对于失能或失智老年人,通过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或提供更有效的照护服务,就能延缓他们的衰退程度甚至提高功能水平;而营造老年友好、代际公平和谐的文化制度环境,才能保障老年人平等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从而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保持其独立、有尊严和较高的生活质量。健康环境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障老年群体健康,还优化了老龄化社会治理的条件,将进一步提升老龄化社会治理成效。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不但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重要的健康理念参考和指引,更通过全方位、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系统建设为处于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中国搭建了可靠的健康保障平台。但如何在老龄化社会里寻求有效的治理方案,还需要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国家方略的基础上,正视老龄化国情,探索适合我国的本土化老龄化社会治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