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社会治理看西山|一专多能“全科化” 打开基层服务新格局

背景与起因

马街街道西丽园社区是2013年6月成立的新型城市社区,辖区占地面积为0.3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7000余人,驻区公共单位13家、大小商业网点175家,所辖的九个小区是从张峰社区剥离出来的,小区之间互不相连,跨度非常大,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精细精准程度,实现社区工作面向基层、紧贴民生、服务群众,西丽园社区在“四中心”融合试点打造的基础上,推进网格工作人员“全科化”服务,以“全科社工+网格化”建设,打破了过去一人一岗、专人专职的工作局面,逐步实现了开放式办公、一门式受理、一口清导办、全科式服务新模式,让社区服务从“单一型”走向“综合型”,以小网格撬动基层治理大变革、基层服务大提升。

做法与经过

(一)建强组织“引领力”撑好“全科化”“台柱子”

充分发挥社区党委引领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强化“全科化”服务组织抓手。

一是强化社区党委的核心地位,建立健全以社区党委为引领、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参与的社区治理创新工作模式,明确各类组织的职责和议事规则。

二是完善社区共驻共建共享机制,推进社区“大党委”和“社区联席会”平台,开展网格长、网格员与小区党员、群众、物业公司、职能部门多方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组织居民开展民生实事等,切实回应居民需求。

三是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在整合专业社区社会组织1个、文体活动和志愿服务类的小型社会组织11个的基础上,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主动为社会组织搭建服务平台,提供更为高效、便捷、专业的服务。

(二)抓住建设“关键词”把好“全科化”“方向盘”

把握“全科化”和“网格化”两个关键,推行“全科社工+网格化”服务模式试点工作。

一是严格准入清单。严格落实昆明市社区工作准入事项管理办法(试行)和社区“三个清单”,全面梳理社区工作事项清单,核准进入社区的工作项目,全部纳入服务站,统一集中到社区服务中心窗口受理或办理相关服务事项。凡是政府职能部门未依法依规延伸到社区服务站的业务,一律不得进入社区,社区一律不予承接。

二是优化岗位设置。根据社区工作事项清单,结合服务人口数量,合理设置社区岗位,将原按职能设置的服务窗口统一调整为综合服务窗口,并安排“全科社工”轮岗值班办理群众业务,每天实行“3+1”(三个综合窗口+一名值班领导)的社区窗口轮值制度,值班人员学习全方面窗口业务技能,代办多条、口民生事项,累计服务居民600余人次。

(三)下好网格“一盘棋”织好“全科化”“一张网”

以网格为抓手,深入推进“全科社工+网格化”服务模式。

是抓细网格划分,绘好“全科化”“棋谱”。结合社区实际,将社区三级网格划分为4个片区四级网格、10个小区五级网格、62个楼栋小网格,原则上小区网格以小区院坝进行划分,楼栋小网格以50-300户进行划分,社区四级、五级网格长和网格员均由社区主要工作人员担任;配齐配强专职网格员队伍,充分发挥专职网格员对人、事、地、物、情较熟的优势,做好群众的宣传员、调解员、服务员等;以党员为骨干,组建兼职网格员队伍,由老党员、楼长、志愿者等担任网格信息员,形成居民群众共同参与、职能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制度机制,深入构建组织全覆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方位网格化管理格局。

二是抓实网格融合,找准“全科化”“棋眼”。充分发挥“全科社工+网格化”服务模式优势,充分整合社区人力资源,除坐班“全科社工”外,其余工作人员纳入社区“1+9+X”网格管理统一调度,一方面将整合释放出的力量投入到小区网格,走入社区收集民意、解答民疑、回应民需,为居民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实现下得去方便群众办事、“全科化”能为群众办好事;另一方面坚持将小区巡查作为日常工作,每周最少两次巡查,网格长组织网格员、楼栋长开展点评会累计共150余次,解决老旧小区提升改造等居民急难愁盼实项共30余件。

三是抓好方法要点,打开“全科化”“棋路”。注重机制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着重从组织激励、能力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反向激励五个方面入手,激发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全科网格员工作积极性;建立责任机制,实行社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精准定位职能职责,压实党建责任,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建立督办机制,防止社区干部当“甩手掌柜”,齐抓共管、履职尽责。注重方法创新。聚焦辖区实际及居民需求,以“两抓一放一联系”的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方法抓实各项矛盾隐患排查。

“两抓”一是抓党员、居民骨干和热心公益的居民,组成志愿服务队协助网格员管理社区居民并提供服务;二是抓社区弱势、困难和需要帮助的社区居民实际,关注和回应好困难群体的所需所想。

“一放”是指放松对有工作单位、年轻力壮和自理能力强的居民管理和服务。

“一联系”是指主动联系小区物管公司,建立网格员与所辖小区物管公司日常和突发情况的联动机制。注重能力提升。积极发展培育社区自组织,提升居民群众自我服务能力,目前已培育有文艺队、武术队、篮球队、乒乓球队、志愿服务队5支队伍,并在社区带领下开展春节联欢会、欢度妇女节、端午节活动、中秋座谈会等多种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居民交流交往提供了平台。

成效与反响

(一)培养全科工作人员,变“专职专责”为“全科全责”

实现“一窗受理”服务目标,全面提升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能力。

对全科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快速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人才队伍,充分激发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潜能,变“专职专责”为“全科全责”,提升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

同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群众“需求清单”转化为办实事“便民清单”,截至目前,已办结社区“两委”领导班子5件“民生实事计划”、班子成员30件“为民办实事清单”,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100人次,走访慰问特殊困难群体50人次,切实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环境治理、健身活动场所、政策宣传、安全教育等“急难愁盼”问题20件。

(三)整合社区服务窗口,变“多头受理”为“一窗集办”社区服务大厅进行“小办公、大服务、亲情化、敞开式”改造提升,增设饮水休息区、书报阅览区、便民工具区等功能区,使服务大厅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改变社区一站式大厅按条线设置服务窗口的布局,将原来的多个专业窗口调整为一个综合服务窗口,由全科化工作人员无差别受理居民办事申请,让居民到社区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到一扇窗、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既压缩了办公空间,又拓展了服务空间,拉近了社区党组织与居民的距离。

同时,结合居民需求和驻地资源,设置如“老李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等各具特色的功能室,为居民提供专业的服务场所、专业的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特色服务需求。

(四)优化实施服务流程,变“程序管理”为“清单服务”
对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社区服务事项标准化清单”,明确每个服务事项的办理依据、受理单位、基本流程、申请材料、示范文本、办理时限、咨询方式等内容,为居民办事提供指引,规范全科化服务全过程。遇到特殊情况时,实施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为群众提供保姆式“一对一”贴心帮办代办服务,真正将“便民利民”工作思路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五)汇聚广泛优势资源,变“单打独斗”为“共建共治”
随着社区服务场所的不断优化、服务功能的不断提升,社区成为各类资源、各类能量的聚集区,广大党员、志愿者、社工、社会组织、联系单位等优势资源不断向社区汇聚。结合社区治理实际与居民需求,社区与联系单位签订“双向服务协议”,积极开展公益事业联办、社会治安联防、环境卫生联护、文体活动联谊等共建共治共享项目,实现社区与联系单位双向共赢。今年联合开展2期消防安全演练、1期地震应急演练、1期紧急医疗救护演练,切实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

(六)强化网络数据支撑,变“群众跑腿”为“信息插翅”
全面完善规章制度和办事指南,利用社区电子屏进行滚动播放。整合社区全科服务事项和政府惠民资源,在社区微信公众号进行积极推送,拓宽网络舆论阵地,为社区服务插上信息化翅膀,更方便、更快捷,服务更及时、更精准,今年微信公众号信息推送24次、布标宣传32次、LED宣传60次。同时将结合实际不断增加更多更全面的服务项目,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居民的生活,最终实现“百项服务进社区,让幸福触手可及!”

(七)拓宽服务宣传路径,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输出”
社区制作便民服务站标志和综合窗口标牌,分别悬挂在居民服务大厅正门;依托公示栏、电子显示屏、“网格员帮你办”书包等渠道进行服务宣传;通过各网格微信服务群、服务热线电话等方式,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咨询和了解服务事项和办理流程,服务窗口由以往的“专科岗”变为“全岗通”。

经验与启示

(一)健全组织体系,注重加强党建引领。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基层治理和基层建设的标准线,注重推进组织覆盖,延伸组织触角,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推动党建联建共建,有效整合各类治理资源,从而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等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聚焦队伍建设,致力提高治理能力。注重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围绕“全科”能力需要,加强队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坚持培训方式立体化、培训内容多元化,对照网格服务事项和工作要求,打造精通多领域、复合型网格员队伍。注重先进典型选树,开展先进事迹表彰宣传,示范引领,调动网格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打造服务阵地,突出强化服务供给。坚持把治理寓于服务,提升服务群众精细化水平。一是加强阵地建设,着力打造“四中心”融合站点,联结“银发红心”驿站、民族之家等平台,延伸服务触角,构建网格党群服务圈;二是聚焦需求导向,创新便民利民举措,提升阵地实体化、功能化、服务化水平,将社区建设成居民群众的温馨家园。

(四)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推动责任落实。强化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坚持责任导向,研究制定全科网格建设责任落实和奖惩办法,推动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肩上有责任”的全链条社会治理责任体系。

专家点评

系统化推动服务精准化。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切入点,融合社区工作、网格管理与居民服务,优化社区治理主体结构,梳理社区工作三张清单,清晰社区治理权责路径,创新社区参与方式方法,联动党委、社区、居民、社会多方力量。系统识别,整体规划,有效分工,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智慧链接,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形成的同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薛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