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王东兰:论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内涵

“文明”一词出现得很早,我国古代《易经》中记载:“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给《尚书》注疏认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这里的“文明” 是指物质和精神上的文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程度。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代指古希腊城邦,代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把“生态”一词放在“文明”的前面,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则是在近现代才逐渐发展形成的,它是社会整体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过程

英国学者坦斯勒1935年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应从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1967年,日本的学者梅棹忠夫提出生态史观。他对亚洲、欧洲、非洲进行考察之后,分析所获得的资料得出: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对人类的发展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1984年,前苏联环境学家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认为生态文明只是人类发展到必须去重视我们的生存状态。但当时的苏联,正处于动荡期,重视能源、工业的发展而忽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甚至连买礼品、买塑料袋都要排队。

1987年我国学者叶谦吉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利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他还认为21世纪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纪。刘思华教授也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9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根据自身的经历,敏锐地洞察到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并持续恶化,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众多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另一个更高的文明形态,这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的概念,之后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概念和理念。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华网对他进行了专访,他肯定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期待中国把这些政策、目标付诸实践。他的一本书里提到:“从2070年到2090年,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国将起着引领作用。”这道出了我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增长对世界的影响,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对世界生态环境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建设提升到了生态文明社会的高度; 2007年,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共十八大召开,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迈向了新时代。报告中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的历史高度,为我们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指明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一方面环境为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发展模式的粗放性、不可持续性,环境问题不断突显,甚至威胁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十八大中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生态兴,则民族兴,生态衰,则民族衰。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写入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奠定了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将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线。总的来讲,生态文明将引领我国的的经济发展。

  二、生态文明的概念

有人认为,生态文明注重的是“生”,是指人类生活的状态,是处于野蛮状态还是文明的进程中。人类生存状态处于野蛮状态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中开采自然资源、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均超过自然界的承载力,自然界反过来报复人类;人类生存状态处于文明进程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了百姓富裕、生态良好。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生态文明则是身边的一些小事:空气是否清新,水质是否达标,食物是否健康等。

本文认为,生态文明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改造自然和社会进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个概念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地球为人类的诞生、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终让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第二,人类根据自我需求,在接受、掌握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向自然索取,或是开采资源,或是借助其容量,排放废物,但这种索取并不是无休止的,它应以自然的承载力为基础。第三,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讲,自然界是人类的朋友。《诗经》中记载了100余种植物及动物,把人的情感寄托在自然中,表明人与自然之间是相通的,也是平等的,探寻自然与人类的共通点,从自然界中得到教化,完善人生。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也要尊重自然应有的价值和权利,罗尔斯顿认为自然界存在着相互交叉的14种价值,正是因为这些价值的存在,人类的发展才呈现出多元化和整体性。人类也只有承认和尊重自然界存在的这些价值,才能够合理利用自然,为保护自然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生态问题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是支持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如果无节制从自然界中索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亦会影响群众的生活状态,降低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安全感,进而可能危及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人心向背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执政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领导人民群众奔小康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三、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并不拒绝发展,更不是回到“从前”,而是提高人类充分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能力,让人类更好地发展。生态文明应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包括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要不断延续,统筹好当前的发展和后代的利益;另一方面包括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任何超出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修复能力的人类行为都将造成自然界的不可持续。

对于上述提到的生态文明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两种思路来理解:

生态文明是一种价值理性。它是沿着“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来展开,从生态文明所具有的实质、特定的价值理念、目的的合理性来看生态文明的科学性、必要性: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能够达到和应该达到的最高级別的发展形态。在这一发展形态下,人类社会摆脱了贫困、污染等的困扰,逐步迈向自由王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显得比较概括、抽象和长远,它寄托着人类对更好的社会形态的追求,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

第二种思路,生态文明是一种工具理性。它是沿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展开,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工具,具有实用性、有效性。这种思路认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物质文明侧重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精神文明主要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的内心世界;政治文明主要促进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的关系;生态文明侧重于指向人与自然间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样,就以物质、精神、政治、生态等维度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治国理念体系。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一种可实际操作的治国手段。

  四、小结

当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前景,厘清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界定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内涵,才能在当前新形势下更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核心。同时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作者系安顺市民建会员、民建安顺市委委员,安顺市委党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