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与经验 > 正文

魏礼群: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需要抓好以下主要任务,采取更为有力的举措。

坚持以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为统领,确保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一是完善坚持党全面领导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并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全环节。只有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才能确保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

二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治理领导水平,坚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社会生态。

三是切实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摆到治国理政更加突出位置,各级党组织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和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执行力,落实责任制。

四是全面分析和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社会运行规律,把握时代脉搏,善于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五是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把党组织服务管理延伸到各个基层。

坚持以保障和提高民生福祉为根本,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从源头上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的根本之策。

一是努力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全体人民收入水平,注重改善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积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二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三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创新保障方式。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老龄社会治理有效的路径。

四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筑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夯实制度基础。

五是加快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应特别抓紧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垃圾处理、工矿企业污染、机动车排放污染等城市环境突出问题。要全面开展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大力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六是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七是更加重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以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为保障,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是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和路径,更加重视引导、推动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是构建群团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拓宽群团组织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预防违法犯罪的制度化渠道。

三是完善社会组织协同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发展社会组织,重点扶持发展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事业类、慈善互助类、专业调处类、治保维稳类等社会组织。要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相统一,激发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与动力。
四是健全人民群众参与制度。要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流动人口、两新组织群众工作,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圈”和“社会共治圈”。

坚持以推进深层次改革为动力,加快完善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现代治理要求,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社会治理领域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社会治理领域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序的制度体系。

一是加快补齐社会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彻底破除一切妨碍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同时及时创建与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和谐安定进步要求相适应的新体制机制,不断开拓社会治理现代化更为广阔的道路。

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社会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健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制度。

三是深入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研、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进一步理顺政事关系,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合理有效的基础性制度保障和智力支撑。

四是坚持科学的改革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改革全面深化,确保总体效果、形成总体效应。

坚持以全面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大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着重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一是完善新时代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框架,进一步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确保“平时好用,战时管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格局,推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和自治机制建设,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是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大力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尽量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建设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与管理。

三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诚信文化、孝善文化建设。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发展和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基层矛盾化解机制,争取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健全社区建设制度,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制。

五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乘数效应,实现社区运行“一网统管”,社区服务“一网通办”。

坚持以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为重要抓手,完善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市域是处于国家社会治理的中观层面,是上承国家宏观社会治理,下接基层微观社会治理的枢纽和区位。必须更加重视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大力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一是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全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探索市域治理现代化新模式。要聚焦风险防控,着力防范政治安全、社会治安、重大矛盾纠纷、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等风险,及时把大矛盾大风险控制在市域、化解在市域,确保不外溢不扩散。

二是鼓励各市域大胆探索,加强系统集成,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集成体。要聚焦社会治理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难题、基层基础工作短板、影响市域安全稳定突出问题,精准发力、精准施策。

三是努力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的新方式、新路径。要坚持系统治理,把握社会治理的整体关联性,强化全要素协作配合,重视各方面任务的整合贯通,形成覆盖全面、触角灵敏、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坚持全程治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机制,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完整治理链条。要坚持源头治理,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对策,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力求用最小成本和代价解决问题。

坚持以社会治理数字化为战略任务,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现代化水平。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和发展前沿。必须把开展数字化社会治理作为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是建立平台型数字政府。加强数字政府顶层设计,从体制机制上破除部门藩篱,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业务协同,促进政务流程再造和公共服务创新;提高社会公众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参与度。

二是建立数字化公众治理渠道。各级政府要借助门户网站、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多样化互联网平台征集民意、汇聚民智,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新平台新方式和多样的数字化公共事务参与途径,推动形成社会各方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的新格局。

三是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治理模式,推进智能治理基础建设。以大力发展数字化社会治安、数字化应急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化医疗和数字化教育等作为优先部署应用的重点方向,实施应用示范项目。

四是构建数字化社会治理新生态。为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标准缺失、伦理冲击和法律盲点等社会问题,要加强对新兴技术的标准体系研究,完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五是加强网络社会治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通过敏感信息识别、情感分析和观点挖掘,识别潜在重大舆情风险。高度重视维护网络社会安全。

坚持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为关键,全面增强社会治理现代化整体效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注重提高现代社会治理能力,形成社会治理整体合力,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效能。

一是坚持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贯穿到社会治理全过程、各环节中。要尽快把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共同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不断提升政府负责能力和履职能力。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政策体系,确保不断增加对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投入和资源使用。

三是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社会各方面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

四是加快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专业化的社会治理人才队伍和专业工作队伍,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和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议大力加强社会治理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和完善学科布局,加快社会治理和社会政策学科建设。

五是将各个社会治理主体的合力转化成社会治理的效能。要尽快提高社会协同力、公众参与力和法治保障力,把社会治理的合力和优势发挥出来。总之,只有全面提高各方面社会治理能力,才能更好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